文汇时评 | 破解“三点半难题”需要内外兼治

2018-09-02信息快讯网

文汇时评 | 破解“三点半难题”需要内外兼治-信息快讯网

开学了, “三点半难题”成了不少家长的烦心事: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如果不去校外培训机构,那么谁去接?谁来管?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 “各地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破解 “三点半难题”由此有了最基本、最系统的政策依据。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要建长效机制

破解  “三点半难题”需要内外兼治。校外培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养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2016年,我国校外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就超过8000亿元,参与的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但没有一家机构拥有超过1%的市场份额,行业的碎片化、小作坊化特征非常明显。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 “应试”为目的的培训,裹挟家长被动参与,并成为普遍趋势,干扰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招生入学秩序,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今年2月以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并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要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方面有着巨大的供给潜力:在人员、场地、管理、信誉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充分挖掘中小学校的供给潜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发挥主阵地作用,是解决 “三点半难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抓手。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我们的调研发现,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经费、场地、硬件、评价等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针对 “三点半难题”精准施策,做好课后服务,迫切需要建立一系列政策保障机制,其中,经费、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待遇是关键。

强化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

经费是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重要保障。根据课后服务的性质,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家长自愿出资等方式筹措经费。课后服务具有公共服务属性,但又不完全是公共服务,所以相关成本应由公共财政和家庭共同分担。相关经费主要用于教师补贴,以及补偿设施设备、器材使用、水电等成本。由于中小学拥有场地、教室、校园等基础设施,加之不以营利为目的,课后服务价格应远低于市场价格。当然,也应明确:课后服务并不是学校的义务,在坚持非营利和自愿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向家长收取的费用不同于 “乱收费”。要通过明确的政策免除学校的后顾之忧,合理合法地收取一定费用。

师资队伍是保证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作业辅导、阅读、文体活动、科普活动、社团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兴趣活动等,高质量地提供这些课后服务必然对师资提出要求。吸引、鼓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要出真招实招,除了强化教师的荣誉评价机制,还要下大力气构建一套回报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酬待遇机制。现代教育强调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学生家长也是课后服务的重要 “师资”。比如,学校可委托家长委员会组织实施课后服务,选择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家长参与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此外,中小学可设置课后服务岗位,吸引志愿者、在校大学生等参与。

我们看到,社会培训机构常用高薪吸引中小学在职教师兼职,导致部分教师牺牲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对此,要从源头上堵住公办教师兼职培训的口子,不能忽略了教师待遇这个最现实的问题。只有切实加强待遇保障,增强教师获得感、幸福感,才能进一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学校教师队伍、保障学校人力资源质量。

教育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基础工程。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破解 “三点半难题”是新时代赋予教育战线的新使命。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作者:李廷洲
编辑:邵大卫
题图:视觉中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