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下好“先手棋”,跑出人工智能发展“加速度”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在世界范围内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显然是具备这样能级的颠覆性科学技术——它不仅仅是今天的现象级话题,更指向国家未来的综合实力。
9月17日至19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成功举行。伴随着人工智能进入“上海时刻”,黄浦江畔吹响了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的集结号。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它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已从技术变革跨入创新应用的重要窗口期,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升综合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力。对“新动能”的准确研判和把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能够抓住战略机遇,下好“先手棋”。
无论学术界还是产业界,所释放的信号都很明确:人工智能炙手可热、未来可期。加速建立、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合作的重要力量,是当下上海必须思考、求解的现实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会的全球近40个国家的千余名学界专家、企业家以及一大批创新创业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个热词——“人工智能+”。未来五至十年,人工智能将陆续在制造、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大展身手,把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未来城市也将被人工智能赋能,成为一个智慧的生命体。
人工智能从0到1的起步在部分领域已经发生,人工智能技术要实现赋能,“+”直接意味着跨界。回望全球科技发展史,一些被公认为“引发全球科技革命浪潮”的战略技术,其最终的影响往往超越技术本身,超越物质层面,人类的文明、制度、文化都将因它而改变。
面对这样的变化,一连串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出现的新课题摆在我们前面,需要世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需要我们敢于突破常规技术研究的范式,勇于出新思路、有新作为。
很多知名学者呼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并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学科,而是跨学科的。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术视角,都可以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当下特定领域应用所面临的瓶颈提供线索和思路。在加强前沿技术问题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可控、可用、可靠。
尤其是当下,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海要在人工智能下一阶段的应用发展中跑出“加速度”,须在核心技术上进行前瞻性部署,要在精准引才上花力气、下功夫,要组建一支由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组成的队伍,敢于向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无人区”挺进。
我们要有一种清醒的意识:越是向真正的前沿攀爬、行进,可能越发“孤独”。我们将要走的,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路。
纵观科学技术史,这一条“铁律”亦颠扑不破:任何一项重大科学技术在应用领域爆发前,都有厚实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很多好用、管用的科技成果在成为大热门前,追溯它的“前史”,往往都是发轫于一些看似“无用”或者“用途不明”的冷门基础研究。
这些都提示我们,在大力引智的同时,上海要通过政策扶持,让更多人才拿出在“热锅边吃冷饭”的定力投身人工智能新课题的攻关求解,拿出更大的耐心与信心,重点鼓励支持一些原创性强、非共识的探索性研究,为释放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红利做好充分的准备。(作者为报首席记者)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编辑:叶松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