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自贸区跑出改革创新“加速度”—— 记原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方舟
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自贸区是其中的主战场。在自贸区建设的一线,有一群面对挑战不退缩、直面问题不绕道的干部,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方舟 (现任上海市嘉定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就是其中一员。聚焦自贸区建设和“放管服”改革,陆方舟带领同事们在改革潮头奋楫前行,激起一朵朵改革攻坚的浪花。
全国大局 国际视野
瞄准企业“办证多”“办证难”的问题,浦东新区2016年在全国率先试点“证照分离”改革,陆方舟和他的同事们冲在改革的第一线。
首批纳入116个行政许可事项,获得约八成企业肯定——“证照分离”改革开了个好头,但接下来向纵深挺进,改革者们遇到了挑战。“真正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问题,需要全面梳理国家、市、区三级的市场准入审批事项。这项工作涉及国家事权,之前没人做过。梳理出来的结果是不是权威,我们心里也没有底。”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审改处处长肖林说。
做,还是不做?陆方舟没有犹豫。他跟同事们分析:“浦东和自贸区的改革,要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有些改革事项,也许对浦东意义不大,但在其他区域经常碰到。摸清行政许可的底数,对全国面上推广试点经验有好处。”
经过努力,浦东改革者最终梳理出包括国家、市、区在内的市场准入审批事项全口径清单。2018年9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全国有序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既要服务全国大局,又要接轨国际规则,这是自贸区的独特使命。去年11月,陆方舟去迪拜参访世界自由区组织,了解对方正在制定自贸区的“卓越指数”。回来后陆方舟自我加压,组织开展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
“这是一个富有前瞻性的操作。”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郑海鳌说,上海自贸区不仅要适应国际规则,还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经过努力,上海自贸区提出的“营商卓越及经济贡献”,被作为一级指标纳入“卓越指数”中去。
日拱一卒 久久为功
作为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吴伟平对改革的难度和压力感触颇深。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最让吴伟平钦佩的,就是陆方舟身上的“坚韧劲儿”。“每次我们有了一点突破,他都会鼓励说:你看,我们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正是这种“日拱一卒”的精神,推动浦东的市场监管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从商事登记改革到“六个双”监管机制,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从浦东走向全国。
对于如何让各方达成共识、形成改革的“最大公约数”,陆方舟有自己的方法论:自贸区是块试验田,耕种好这块田,需要把各部委都请过来“播种”。在陆方舟和同事的努力下,仅2017年一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就前后三次来浦东宣布重要改革试点。
能落地的创新 有温度的管理
“我和我的团队们……”和陆方舟交流,这是他使用最高频的语句之一。善于倾听,善于集合大家的智慧来“众筹”改革。在改革的落实方面,陆方舟的风格是抠细抠严,和他共事过的人有深刻感受。
吴伟平回忆,有一次和陆方舟一起去张江调研“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改革。这项制度创新打破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相“捆绑”的模式,颇得企业好评。不过,陆方舟还是坚持当面听取企业意见。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如街头小餐饮店的生存,关乎百姓就业和食品安全。陆方舟牵头制定了相关行动方案,一边治理违法违规经营,一边推进“小餐饮”临时备案管理。2017年年中,浦东新区东昌路上的10家商户获得上海首批小餐饮临时备案公示卡。街头“小买卖”也有了“身份证”,让城市朝着精细化、有温度的管理又迈出了一步。
作者:新华社记者 何欣荣
编辑:孙欣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