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兮斐兮,成是贝锦,中国民族织锦文化艺术展开幕
中国传统织锦,是中华民族长达千年的集体记忆,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自黄帝之元妃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以来,中国传统织锦就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滋养。织锦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诗经•小雅•巷伯》中有“萋兮斐兮,成是贝锦。”锦有经锦和纬锦之分。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西周时期已经能够生产经锦,战国时期有了更华美的纬锦。
少数民族织锦在历史上也曾比较普遍,唐代南诏国盛行养蚕纺丝,出产各类丝锦,贵族以锦制衣;明代滇南有“兜罗锦”即木棉锦;清代道光《广南通志》记载过壮族织棉锦;道光《云南通志》提到苗族能织麻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云锦、蜀锦、宋锦、壮锦、藏锦、土家锦、黎锦、苗锦、瑶锦、傣锦和艾德莱斯绸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多民族织锦,已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上最为绚丽灿烂的文化符号,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务院列为世界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进一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民族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的“华服典章——中国民族织锦文化艺术展”,9月22日在上海纺织博物馆三楼专题馆开幕。
本次展览聚焦中华民族织锦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以“文化遗产梳理+展览实物融合”的展览形式,在研究阐发、教育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展览甄选了150余件织锦精品,辅以大量珍贵图片、史料,精心打造了一场非遗视觉艺术的盛宴,力求让流光溢彩的多民族织锦艺术精品,实现从收藏到展示、从观赏到育人的价值,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展览由“萋斐成贝锦(古代)”、“霞满蜀江春(蜀锦)”、“妆花织雀羽(云锦)”“彩虹嵌金银(藏锦)”、“飞龙绕花树(毛南锦)”、“花鸟作天纹(壮锦)”、“七彩赕佛寺(傣锦)”、“五色织锦衾(土家锦)”、“文织八宝被(瑶锦)”、“万象描筒裙(黎锦)”、“细纹襟袖灿(布依锦)”、“簇锦若垂绅(苗锦)”、“青白素纶织(侗锦)”、“红黄艳绝伦(景颇锦)”、“抠花错色巧(阿昌锦)”、“条纹变化频(佤锦)”、“毛织佩饰暖(普米锦)”和“彩晕间色新(维吾尔锦)”共十八个民族的织锦精品组成,是对民族织锦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与展示,展期至12月22日。
作者:张晓鸣 贾一亮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