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陈赛娟:我首先是一个科学家,然后才是女性
法国导师曾这样评价她:“她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性。”
丈夫陈竺这样描述她:“她事业心强、个性强、性子急。和你面红耳赤地争到底,是家常便饭。”
她自己则这样面对事业:“科学的本质是不懈求知、求真和捍卫真理,要保障知识的真实可靠就必须诚实守信。”
▲陈赛娟和课题组成员在一起。
从纺织女工到王振义院士的“高徒”
1951年,陈赛娟出生在上海卢湾区太仓路一个石库门弄堂里。她排行老二,兄弟姐妹五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懂事的陈赛娟没有向父母提出更多要求,只想在狭窄的阁楼里放下一张能供她看书的写字台。
1968年,17岁的陈赛娟被分配到上海第五丝织厂,在嘈杂的机器声中,在三班倒的辛苦工作中,懵懵懂懂地度过自己的青春。只是心底,陈赛娟依然有梦。工厂离家很远,她每天总是步行45分钟到厂里。其间要路过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望着那高高的围墙,她羡慕地想:什么时候要是我能进去学习就好了。
梦想终有成真的那一天。那是1972年,陈赛娟正在机器旁工作,在嘈杂的声浪中,党委书记在她身边大声说:厂里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推荐你去。
当时有两个选择,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之间,陈赛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因为她希望自己能为千家万户的病人解除痛苦。3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成为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
1978年10月,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陈赛娟再次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后来她才知道,所谓的“第二名”,便是最后一名,因为一向要求严格的王教授只招收两名研究生,另一个研究生,便是陈竺。
▲师徒两代,三位院士。左起分别是:陈竺、王振义、陈赛娟
陈竺和陈赛娟在一起上课、做实验。1983年3月,这两位知根知底的老同学终于把双手牵到了一起。当婆婆许曼音知道儿子陈竺的恋爱对象是陈赛娟时,她说:“早就听说她是个孝敬父母、爱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二医掷铅球的运动员,我为儿子感到庆幸。”陈赛娟嫁到陈竺家,大家没有感到丝毫生疏,好像原来就是一家人。
祝贺她当选院士的第一封邮件,是丈夫发来的
1984年,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1986年1月,陈赛娟狠心抛下不到两岁的儿子,也来到陈竺在法国学习、工作的研究所,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学位。
陈赛娟接手了一个高深的细胞遗传学课题,攻了整整半年,未见一丝成功的曙光。陈竺前来助战,此后整整两年中,中心的人都知道,“半夜还亮着灯的实验室,一定是陈的”。甚至连实验大楼的大门钥匙,都由陈竺夫妻掌管,因为他们来得太早,走得太晚。当夫妇俩在新课题上大有进展的时候,导师却让陈赛娟把它交给一位新来的、自命不凡的美国人。但陈竺夫妇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开始了又一轮“地下工作”。半年后,美国人一无所获,而陈竺夫妇俩合作发表了6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被誉为“突破性的成果”。
▲陈竺伉俪情深
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同行们咋舌,法国导师欣喜之余恳请陈竺和陈赛娟留在巴黎。可是,陈竺、陈赛娟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自己的祖国。1989年7月4日,夫妇俩毅然回到了培养他们成才的土地,回到对他们寄予厚望的瑞金医院。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临床医院里建一个基础研究实验室谈何容易!陈竺曾经像“流浪汉一样”骑着自行车运送“贵重娇嫩”的标本,陈赛娟更是心疼地看着国外带回来的试剂因没有低温冰箱而报废。幸而在老师王振义和各界的无私帮助下,陈竺、陈赛娟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建成了系统的白血病标本库、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他们在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事业与家庭两全其美并不容易。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夫妻俩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与相互的宽容。由于他们研究的领域很接近,但想法却是经常不一致,实验室里的争论往往会带回到家里。有一阵子,为了保证在家里有片刻的放松,他们只好约法三章:在家不准争论科研上的事。可最后夫妻俩发现只有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学术上的分歧,放下争执,用数据和结论审视自己的观点,才能让他们更加充满同进退的激情。
2004年初,陈赛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祝贺她当选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丈夫发来的,一句“祝贺你,你行”让陈赛娟泪流满面。
“上海方案”让APL成为全球首个可治愈的白血病
2015年,陈赛娟领衔的课题组凭借“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摘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白血病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病,死亡率在我国成人恶性肿瘤中占第八位,在儿童恶性肿瘤中占第一位。
▲陈赛娟和课题组成员在一起。
2009年2月,瑞金医院陈赛娟课题组率先向世界报告了APL的最新治疗研究成果,文章发表于著名的《美国科学院院报》,旋即引发学界轰动。
根据该课题组的这份报告,经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可使APL治愈率达90%以上,成为人类抗肿瘤史上第一个可用药物治愈的髓系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它能诱导分化APL的肿瘤细胞,让它们“改邪归正”。上世纪80年代后期,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以陈赛娟、陈竺为代表领衔的课题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了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两者协同靶向治疗APL的调控网络。在临床上,经全反式维甲酸与砷剂联合应用,还减少了原本单纯用全反式维甲酸出现的高复发率问题,至此,APL终于从高致死率转变为高治愈率。
该课题组新发现作用靶点的三氧化二砷,在中国又称“砒霜”。2010年4月,该课题组在《科学》杂志上向世界首度揭示了砷可直接与APL癌蛋白结合并使其降解,由此阐明了砷剂“以毒攻毒”的作用靶点。这一“以毒攻毒”的传奇治疗思路吸引了加州大学ScottKogan教授专门就此在同期《科学》上发表题为“砒霜之吻”的评论。
目前,这个上海课题组提出的这一新型协同靶向治疗方案,已作为APL的一线推荐疗法写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治疗指南,并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世界多地广泛应用。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