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过度干涉不是爱,莫让“精致的利己”传染孩子

2018-09-29信息快讯网

文汇时评 | 过度干涉不是爱,莫让“精致的利己”传染孩子-信息快讯网

不知从何时开始,家校关系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难解的结,很多看似芝麻绿豆大的事,后来都能发酵成引发不小关注的“新闻”。

不久前,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在朋友圈发了“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捍卫教师应有的尊严”的短文,公开怼了家长。原来,有个别家长提出,学校必须更换某位教师,同时安排由另一位教师来执教某个班。林校长态度鲜明:“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不能因为某个家长的判断或家长认为要更换某个教师,学校就可以随意更换的。”

强势提要求的家长遇到坚持立场的校长,这种强强对抗,只是现今家校“交锋”的一种模式而已。与这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另一种“柔情”模式:老师被来自家长群的各种赞美甚至阿谀奉承烦到不行。平时随便发个通知,家长就开始纷纷点赞,老师立刻陷入一片“鲜花和大拇指广场”……不过,要是认真问问那些总是忙着给老师点赞的家长,究竟是真觉得老师辛苦而心存敬意,还是别有所图?最后得到的回答多半是:“一切为了孩子。”家长们的思路十分明确:“老师,我对你这么殷勤,你好意思不关照我孩子吗?”

仔细分析,不管是对学校一切事物锱铢必较的家长,还是刻意迎合奉承老师的家长,他们的“面孔”虽有冷有热,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彬彬有礼,其实一双双太过关注孩子的眼睛里,投射出的是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不少老师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和过去新学期开学校园一片祥和不同,现在的开学季,时不时就会变成家校矛盾引爆的高发期。孩子的任课老师突然换了、座位调整了,甚至是班干部的选举、学校升旗手和班级值日生的安排……不少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只要新学期迎来一点变数,就会收到个别家长的提议和投诉。有些家长稍有不称心,就会找学校,找老师,急于替孩子“讨说法”。

不得不说,部分家长对于学校事务的过度干涉,那些十分个体化的要求,其实已经超出“为了孩子”的简单愿望,一条条貌似维护孩子正当权益的诉求,都是家长在代替孩子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很多时候,这种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也同时是在侵占别人利益。就如把一个蛋糕切成两半,你拿了大的一块,势必把小的那块留给了别人。而如今紧张的家校关系之所以让人感到一言难尽,是因为有不少家长以爱的名义,裹挟了自己的私利。直白地讲,这些家长是把“精致的利己主义”——那种成年人在职场上的“丛林生存法则”,粗暴地搬到了校园和课堂,为家校关系出了一道道棘手难题。

对学生来说,进入学校本来意味着适应集体生活。个人如何融入集体的大家庭;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个人应该如何正确选择,继而懂得宽容谦让是一种美德……其实,比起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和一轮轮考试,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意义是给一个人带来精神层面的成长。

但现在,由于很多孩子身后都站着家长、都有一双双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被家长拿来直接和学生的利益挂钩、加以衡量。在这样的高压下,始终要面对家长质疑和审视目光的老师们,开展工作势必战战兢兢、顾虑重重。教师们对教育的热情,对因材施教理念的坚守,或许都会在家长一声声出于“教育公平”的拷问和质疑声中消解。

无需多言,紧张的家校关系之下,最后受伤的肯定是孩子。

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如意之事在所难免。当自身利益遭受损失时,该如何自处?对利他和利己这对矛盾该如何拿捏?这些本来就是一种人生必须习得的智慧。但现在,很多孩子被“直升机父母”包围,他们在学校遭遇的每件小事,到了父母眼睛里都成了要拿着“公平”尺子加以衡量的大事。试问,在如此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怎会不染上精致利己的病菌?!

在很多教育者眼里,家校关系之所以如此重要,其中有一个基本考量: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方能春风化雨,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助力。而如果学校的正面教育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则很容易打折扣;若学校教育遭遇的是家庭的反向教育,那么,不仅助力消失,很可能还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力。

但愿每位家长在护犊之余,都有一份清醒的自省:对孩子的关注,是爱;而过度的关注和僭越,则是害。

作者:樊丽萍(报首席记者)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王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