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援刷流量买广告的粉丝,在他们面前黯然失色……
粉丝文化盛行的今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保持着与“偶像”的礼貌安全距离,相比于关注台上台下偶像的一举一动,他们更关注角儿表演实力与创作传承的虔诚之心。遇见精彩的表现,掌声叫好毫不吝啬,若是演砸了路子歪了嗓子飘了,台下不但喝倒彩,到了家回过味来还要专门写长文同你“掰扯掰扯”。而这一切的嬉笑怒骂都是有“资本”的——懂行,生旦净丑皮黄水磨难不倒他们;甚至还能粉墨登场,唱得不亚于资深名角儿。所以他们的名字也比“粉丝”有“范儿”——票友。
日前,作为上海广播节系列活动,《九州百戏·知音》全国戏曲名家名票汇演在兰心大戏院开台。这一次,票友是绝对主角儿,名角儿傍着名票唱。这些名票从40后到10后,最小的票友年仅6岁,而他们的职业身份也从学生、打工者,到私企创业者、工程师、外企金领……不同的人生际遇带来纷呈的戏曲情缘。
有人是他乡遇故知。
南音爱好者凌云与著名南音表演艺术家蔡雅艺相遇相知,共同成立了南音雅艺上海传习社。发源于福建的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用泉州闽南语演唱,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度,这种充满“旧气息”、婉转清丽的音乐濒临消逝。幸得泉州老市长王今生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泉州市南音研究社”,此后还成立了中国南音学会等机构,致力于南音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无疑是南音的“名票”。
时光荏苒,如今的南音或许不再需要他的大声疾呼,甚至已在上海落下种子。此次登台的南音爱好者凌云,与著名南音表演艺术家蔡雅艺相遇相知,共同成立了南音雅艺上海传习社,致力于南音的普及,让古老的音乐生成一种全新的优雅生活方式。
和她有着相似际遇的是上海豫剧社的创办人刘尚刚。作为河南南阳的“沪漂一族”,外企工程师的他放弃了工作,让最初是寄托乡情的豫剧,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透过豫剧社,他结识老乡,也宣传推广乡土乡音。
因为一份执着,一份喜爱,有人真金白银地支持。
如今为偶像“应援”,动辄包下大幅广告屏已不稀奇,粉丝甚至能众酬出千万级的行星命名权。可在梨园界,能实打实赞助一场演出,就是雪中送炭。
王静萍出生于武汉的戏曲世家,她的母亲新艳云更是著名的汉剧旦角演员。从小浸淫在汉剧文化中,令她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汉剧迷。从商多年,割舍不下的就是这楚腔汉调。所以,她自掏腰包几十万元,举办汉剧演出。后来她索性成立了武汉市汉剧戏迷协会,让武汉三镇戏迷找到了归属。
有人扮起了经纪人营销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梅兰芳的成名成家,离不开身边一众知识分子、戏剧家、商人组成的“梅党”为其出谋划策,探寻艺术发展道路。
如今戏曲几个名角儿的身边,就围着一批高知精英戏迷。他们有的扛着专业摄影设备,捕捉名角儿在舞台上的惊鸿一瞥,有的开设公众号用擅长的戏谑文字和漫画推广戏曲,还有的成为志愿者,在演出全程参与疏导人群、派发周边产品。
京剧老生杜镇杰的粉丝团自称为“杜(肚)兜儿”,他们不仅在新媒体上开设戏曲普及专题、推广演出、团购戏票,还制作了一系列周边产品,组建公益课堂,以年轻人的激情、创造力和专业精神成为偶像的“智囊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最高阶的票友直接成了行家名角儿。
陕西泾阳的80后小伙子曹佳,和身边一众追逐流行歌曲、热衷蹦迪慢摇的年轻人不同,年少叛逆的年纪却爱上了古朴苍劲的秦腔。初生牛犊不怕虎,他鼓起勇气在十六岁那年给远在西安的马友仙写了一封拜师信,从此拉开了马友仙对曹佳长达两年多的电话远程教学。
英雄不问出身,此后他曾参加中国万人秦腔迎奥运秦腔大赛荣获特等奖,秦声飞扬秦腔大赛荣获一等奖榜首,还在2014年、2015年的央视戏曲春晚露脸。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曹佳还触了一回电,出演“魏长生”一角。
而张国利的运气没那么好,出生在承德隆化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尽管从小爱极了河北梆子,可家庭变故后他只得挑起经济的大梁,连学业都放弃了,何况唱戏?
命运冥冥中自由安排,迈入新千年,工友偶然递给他的一张戏票又把十多年前深埋的戏曲梦勾起来了。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得偿所愿,开始学戏。而他所拜师父,正是重启梦想那场演出的主演——张秋玲。
比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名角儿,票友的故事不总通向所谓的“成名成家”,可多半绕不开一个“爱”字。自娱自乐也好,梦想成真也罢,比起当下应援对流量的粉丝,爱在梨园的票友们,却真真正正活出了自己。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图片: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