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时,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西拉接到一个任务,在校庆晚会上表演一个节目。晚会导演希望他们朗诵威廉·巴特勒·叶芝的《当你老了》,刘西拉没有答应。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1957年刘希拉考入清华大学,练琴。
“这首诗太伤感了,不是老师人到老年的心情。老师老了以后,走在校园里见到学生,哪怕仅仅叫一声老师好,那也是一种丰收的心情。”刘西拉说。
1985年,他与妻子陈陈留美归来,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的留美夫妇,他已经在教师的讲台上耕耘了31年。
一位与他交好的美国农业院士挽留他,问他回国去干什么,他说“教书”,美国院士表示,教书好,教师退休后是桃李满天下。
不朗诵《当你老了》,演出什么呢?晚会导演问刘西拉。
刘西拉说,《啊,中国的土地》,他当即饱含深情地朗诵起来,从他的朗诵中你知道他一定这样朗诵了无数遍:
你属于我/我属于你/朝朝暮暮在一起
走千里/走万里/还在你的怀抱里
做一颗种子/泥土里埋/开花结果/为了你
做一棵杨柳/路边上长/年年报道那春消息
啊/中国的土地/你属于我/我属于你
你属于我/我属于你/生生死死不分离
导演听后,愣了一会说,还是你的好。
(二)
2017年3月,“出彩中国人”栏目组来上海挑选节目,经交大推荐,把刘西拉与陈陈介绍给了节目组。刘西拉得知导演来意后说:“你要是有兴趣,我带你去看一群人。”
▲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管弦乐团
这是一群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每个星期六下午,他们都会集聚到一起练歌,弹乐器。这就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组建于2008年,一开始排练场地、时间都不固定,直到2010年,经由上海现代集团董事长,也是清华校友的慷慨帮助,合唱团终于有了固定的排练场所。
这群人是多么地快乐啊,他们中有的拉小提琴,有的弹琵琶,有的唱美声,有的唱民歌,然而团长刘西拉知道,这60位老人个个有故事,他们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挫折磨难。
程不时,艺术团中最年长的成员,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总体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
他的少年时光是在逃难的跌跌撞撞中过来的,从济南到广西,亲眼看着日军的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那时他就下定决心,要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87岁仍然精神矍铄的程不时
中国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大飞机项目,当一切都可以走上正轨时,麦道被波音公司并购了,波音对中国封锁了技术,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程老没有抱怨过一句;运-10飞机试验飞行时,总设计师要和驾驶员一起飞,经受包括翻越喜马拉雅山的高风险,程老没有抱怨一句。“程老总是快快乐乐,荣辱不惊的样子。”刘西拉说。程不时却说:“人生总有高低起伏,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嘛。”
▲1951年的程不时
黄雅岚,合唱团领唱,73岁的她是团里的小妹妹。
有谁知道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纵情高歌的她已经是双目几乎完全失明,需要有人扶着她上台。她看不到眼前的话筒,需要用手握住才能感受与话筒的距离。
对于唱歌,她并非科班出身,她是清华大学中长跑队的一员,不过却自学了唱歌,现在成了合唱团里当之无愧的主唱。
▲黄雅岚的眼睛几乎看不见。
刘西拉小提琴如泣如诉,陈陈的钢琴澎湃激荡,在央视的舞台上,这60位“有故事”的人噙着热泪,用歌声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是发自内心的神魂激荡。这样的歌声,怎能不打动人?
(三)
这是经历过苦难的一代人,为何他们荣辱不惊,内心仍然快乐喜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解读这一代人内心的钥匙。
刘西拉的祖父是山东的农民,为了拉扯3个孩子来到济南讨生活,最终3个孩子都成了大学教授,而老人家却因为一氧化碳中毒而意外去世。
刘西拉很小就被舅舅夹在咯吱窝里逃难到重庆,他的儿时记忆伴随着日军轰炸以及防空洞里面一张张惨淡的脸。“防空警报解除了,人们就冲回自己家,看看家有没有被炸掉了。那时的中国在世界的边缘。”他说。
▲1962年刘西拉毕业独奏会,钢琴伴奏是陈陈,他们由此结缘。
195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62年本科生毕业分配时,他第一志愿选择了安达,第二志愿选择西北,什么单位服从分配。安达也就是现在的大庆,那时大庆油田刚刚被探测出来,那是块一穷二白的地方,但是他们班上几十人中,大多数人的第一志愿都选了安达。“也有人选择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是那时我们想的是,我们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人,填个大城市,笔太重了,写不下去。”
这就是那个时代这一代人的情怀,合唱团里的人,几乎个个有支援边疆的经历。
几年前年,合唱团来到甘肃兰州慰问演出,遇到了仍然坚守在这里的老同学。这位同学的专业是当初清华大学入取分数最高的化学化工专业,毕业时他选择了西北。回忆自己的人生,他说:“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着祖国交付的东西,让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这一守,就是从毕业到退休。
▲1956年陈陈在练钢琴。
1997年,刘西拉所在的63级毕业生要开同学会,找来找去找不到一个叫孙勤梧的人,他自从毕业分配到新疆伊犁后再也没有消息传来。经多方打听,他还在新疆伊犁某单位做总工程师,大家写信让他来开同学会,他回信说:“我重任在身,从伊犁坐公交乌鲁木齐,再做火车到北京,起码要两个星期,我的工作离不开我。如果乘飞机的话,实不相瞒,我拿不出这么多钱。”
同学们给孙勤梧凑齐了飞机票,让他赶上了同学会。吃饭时,主桌上有德高望重的院士、有为是世博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实干家,但是主桌最主要的那个位置,大家一致推选孙勤梧来坐,因为这位已经被风沙雕刻了脸颊的老人,是他们认为最杰出的校友。身为浙江人的他,只有在母亲去世时才回过一次家。
▲1950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演出。
2016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上,刘西拉作为大会闭幕总结发言人,代表全体参会者上台讲话,他说:“中国已经走到东西方连接的节点上,中国的愿景是打造平台,消弭东西方的隔阂,实现双赢。”他心里知道,中国从边缘走向世界中心,这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造就的。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里指的杰出人才,是在世界上留名的,诺贝尔奖级别的人才,刘西拉说,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几个拔尖的人,而是出类拔萃的一代人。
(四)
2015年,刘西拉被评为上海教育年度人物,他是讲台上的“明星”,他以前苏联小说《古丽雅的道路》中一句话“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为座右铭,他要求每一位走进交大校门的大学生明白“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晚会
他也为当代大学生使命感的缺失而忧心,他认为,中国的教育要重拾对使命感的塑造和培养,要让大学生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为什么事奉献一生。
与妻子相伴50年,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刘西拉,读懂了音乐中的人生意味。年少时,他喜欢自由奔放,如同驰骋在草原上一样的音乐,现在尽管也喜欢,但是对莫扎特、巴赫的曲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这些音乐家的曲子格式规整,无一处不在规则之内。在严格的规则下的美是大美。音乐如是,建筑如是,为人处世更如是。
音乐,是他与陈陈结缘的纽带,也是这家人不可或缺的元素。刘西拉每天坚持拉小提琴,从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到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他在1962年毕业独奏音乐会上拉过的曲子,现在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这些带有青春记忆的曲子在公开场合再拉一遍。这是他大学时代的音乐导师陆以循给他定下的“作业”。
为什么合唱团里的人总是那么快乐,身为团长的刘西拉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的祖父没有看到中国的强大就去世了,我们下一代出生时,中国已经强大,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体验了中国从羸弱走向富强的过程,并且我们亲手创造了他。”
我爱你,中国!
祝愿祖国母亲繁荣昌盛!
向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一代人致敬!
作者:沈湫莎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李雪林 张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