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风 | 虽未生育子女,却将学生当作生命的延续,这对科学伉俪一直牢记父母的叮嘱“为国家做好工作就是最大的孝顺”
▲邱夷平(前排左一)幼时与父母和四个姐姐的合影
▲邱夷平在夫人林旭的办公室一起探讨问题
国庆节当天的凌晨,邱夷平才从新疆阿克苏赶回上海的家,夫人林旭则忙着为学生改论文,后期还要出国开会。长假很多时候对与他们来说,只不过可以有比较完整的时间来完成平时积下来的工作。
邱夷平是东华大学特聘教授、原纺织学院院长,林旭是中国科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创始人。这对伉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求学,在美国事业正蒸蒸日上时,一起回国,来到上海。
“一定要回国,为祖国服务!”这是他们父母的谆谆叮嘱。做科研、带学生,他们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在了工作上。“学生才是自己生命的真正延续。”今年获得感动上海人物提名奖的邱夷平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只有培养出更多人才,才能将自己的能力指数级地放大。
忠于祖国,人格与温情是育人的最佳土壤
邱夷平和林旭的父母是世交好朋友,都是有着丰富革命经历的老共产党员。经历了抗日和解放战争的生死考验,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风风雨雨,他们对党和国家有着无限的忠诚。在四位老人看来,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好好工作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
▲林旭(中排左二)大学时与父母、两位姐姐、姐夫,以及外甥女合影
“父亲身为领导干部,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谋过半点私利。当时父亲配有司机和专车,可如果遇到周末需要工作,他就会让我陪他坐公交。”邱夷平回忆,如果因为私事,比如送来自老区的登门求助者去火车站去医院,父亲都会自掏腰包,支付汽油费。
尽管工作忙,但邱夷平和四个姐姐们却从小在浓浓的温情之下长大。邱夷平的母亲是报社副总编,几乎每天半夜或凌晨回家,父亲经常会坐等母亲回家,陪她吃饭。两人唯一一次吵架,是因为母亲胃痛,却不肯打扰已熟睡的准儿媳林旭,而林旭曾经是省医院的内科大夫。邱夷平记得父亲当时急得满脸通红说“她是大夫,你胃痛这么厉害,打扰一下又怎样!”
▲18岁的邱夷平在浙江萧山
邱夷平说,从父母身上,他们学会的是人格与温情的力量。在培养青年教师、教育学生时,他总以鼓励、支持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担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后,邱夷平未曾为自己谋过半点私利,却为青年教师付出很多。
他经常亲自带着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外出和企业对接,申请项目,拿到项目后,他一分钱不要,只对青年教师说:“把项目做好!我是用学院的信用为你背书的!”
在美国从奥本大学、康奈尔大学硕士博士,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再拿到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职,邱夷平深知,初来乍到的新人最需要支持与点拨,不能一味给压力。“我要带着他们上战场,而不是拿枪逼着他们去打仗!”这也是他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共产党人的精神”。
▲邱夷平获得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与林旭在校园里的合影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
一直为事业而努力,邱夷平和林旭没有要自己的孩子。不过,这对伉俪将学生当作生命的延续。“孩子只是基因的延续,但真正能将自己的思想、学术发扬光大的,是学生。”这是两人的共识。
▲2003年,邱夷平夫妇卖掉美国的房子,双双全职回国。这是在房子售出前的拍照留念。当时,邱夷平在卡罗兰那州立大学的仼助教授,已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及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项目评审人,在五家美国公司担任技术顾问,还在三家美国律师事务所的技术专家证人。而林旭则是美国环境保护署任博士后研究员。
▲2017年,林旭随邱夷平一起去援疆,与部分援疆团师生们合影。林旭还给当地群众干部做了营养科普报告
2005年,林旭启动京沪中老年人群的营养流行病学跟踪研究项目并开展了近十项对高危人群的营养干预研究,通过长达十几年数据积累,近几年实验室的优秀工作不断涌现,为中国人群的营养与健康提供了大量的中国数据,填补了许多亚洲人研究的空白。
▲林旭在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与合作者探讨科学问题
每年招生,想拜到林旭门下的研究生总是很多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林旭会尽力推荐学生去最适合的实验室深造,哪怕牺牲一部分自己实验室的工作。目前已毕业的二十名博士生中绝大多数在国际顶尖的实验室如哈佛、康奈尔、牛津和剑桥大学接受了研究生和博士后培训,目前已有多人在国内和国外多个著名大学成为教授和副教授等,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培养着他们的学生。
从新华印刷厂的学徒工,又通过高考毕业后成为省级医院的医生,之后去了美国留学到回国成为中科院的研究组长和特聘研究员,林旭深深体味过人生起落与奋斗的艰辛。曾经为了复习高考,她在工作12小时之后又几乎通宵复习,短短几个月内,原本1.5的视力下降到100度的近视。
▲1995年,林旭在康奈尔大学的博士毕业典礼上接受校长的祝贺
“改变人生的机会一旦出现,就应该尽力去抓住。”林旭说,留学生活十分艰苦,冬天往往实验做到凌晨,再踏雪回半山腰的住处,第二天还要做研究生课的助教,“我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教育和锻炼机会。”她记得,当时自己与父亲打国际长途,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要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在回国之后则说的最多的是“要谦虚,如何做到为人师表”。“在最关键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支持和机遇,我愿意给学生尽量争取最好的深造和发挥他们才能的机会。”她说。
▲邱夷平与林旭的父亲前美国探望留学的两人,并反复叮嘱两个年轻人一定要学好本事回国报效。这是在纽约机场的合影
▲1988年,邱夷平和林旭在康奈尔大学所在的手指湖(finger lake)上,用脚印在积雪上踏出中国二字,表达深藏在心中的爱国之情
就在回国十年之际,林旭的学生们从哈佛、牛津和国内外不同的地方寄来他们各自的照片,与林旭和邱夷平的合影一起,制成一个相框。他们不仅学业有成,不少人已经拥有了幸福的家庭。每一张照片上,都充盈着满满的甜蜜和幸福。
教师的水准在于让挂科生变优秀
邱夷平对育人的理解,另有一层境界。“将原先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变优秀,那才真能体现一个老师真正的水平。”
他自认为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一个本科平均绩点只有C,另一个在东华最后一学期还有八门课需要重修。可他从这两个学生身上,看到了宝贵的灵气。“成绩好的学生到处都有,但有灵气却不可多得。”于是,他力排众议,给他们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前一位学生如今已拿到美国特拉华大学材料学院的正式教职,他的博士导师称他比另一位同校以年级第一成绩去留学的学生强出十倍。
后一位学生在出国前补齐了所有挂科科目的学分,还被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以最高奖学金录取,如今正考虑回到上海开设自己的工作室。
▲2017年,林旭下厨做饭,为当年即将出国的博士和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送行
每年毕业季为了送别即将离别的学生,林旭都会在家做一次饭请全体学生来吃,这是学生们最盼望的一顿饭。
平时,他们也会将工作之余的精彩与快乐发在朋友圈,为的是让学生明白:科研是辛苦和寂寞的,但千万别忘了沿途的美丽风景。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李雪林 任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