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率先支持芯片“新流派”,助力中国芯挺进“蓝海”
在巨头垄断的CPU(中央处理器)芯片领域,一个新兴技术的出现,有望给“中国芯”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作为国内集成电路的产业高地,上海已率先在该领域打造行业生态。昨天(17日),我国首个面向“第五代精简指令集(RISC-Ⅴ)”芯片架构的产业联盟在上海成立,将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全力培育好用、可控的芯片产品。
对非专业人士而言,“RISC-Ⅴ”似乎很陌生,但事实上,这个领域非常值得了解一下。“RISC-Ⅴ”的“Ⅴ”并非字母V,而是罗马数字“Ⅴ”,表示RISC(精简指令集)架构如今已演进到了第五代。事实上,这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最被看好的新一代革命性CPU芯片架构。此前,CPU芯片市场主要是两分天下——服务器和个人电脑被英特尔、AMD的X86架构芯片所统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主要是ARM架构的天下。新兴的芯片公司要想在CPU领域有所作为,巨头们布下的专利、标准、产业链等都是绕不开的竞争屏障。因此,横空出世的RISC-Ⅴ成为全球所有新兴“造芯势力”共同看好的蓝海市场。
RISC-Ⅴ的特点是开源、开放。某种意义上,它之于CPU芯片,就如同开源软件Linux之于操作系统。RISC架构最早诞生于1980年代初,曾作为高端服务器CPU架构被IBM、SUN等推动,后来在与X86的竞争中逐渐失势。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顺应全球开放式创新浪潮,牵头催生出第五代RISC指令集,并且首次取消授权机制,让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基于RISC-Ⅴ的内核,自由开发芯片,无须支付专利费费。这一机制使得RISC-Ⅴ的产业生态在短短几年中快速壮大。
昨天新成立的中国RISC-Ⅴ产业联盟理事长、芯原微电子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表示,RISC-Ⅴ使得我国本土芯片企业可以在底层标准上不再受制于人,而以此开发的芯片也同时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此前绝大多数“中国芯”公司都可以说坐在一副跷跷板上,一头是“市场繁荣”,另一头是“自主可控”,两个目标难以兼顾。
产业联盟副理事长、芯来科技首席执行官胡振波说,未来芯片行业有一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设备将不会像PC和手机那样被少数几款通用型CPU“通吃”。这些新兴市场上,个性化、差异化、低成本CPU将大行其道,一款芯片只需在特定场景下、解决特定问题就够了。有人形象地将该趋势描述为“芯片的APP化”,相对更擅长定制开发、但底层技术积累不足的中国芯片企业因此有望大施拳脚。
目前,上海是国内各省市中首个在政府层面高度关注并支持RISC-Ⅴ发展的地区。今年7月,市经济信息化委明确表示鼓励该领域的芯片设计和开发企业申请政府专项资金。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傅新华昨天表示,上海将大力培育RISC-Ⅴ等新兴技术,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此,将立足行业特点,积极打造一批平台和服务项目。
集成电路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名片,也是上海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领域。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最早、产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规模近1200亿元,企业总数超过500家,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5万人。
据了解,昨天成立的中国RISC-Ⅴ产业联盟已吸引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及紫光展锐、新思科技、北京君正、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电子科技大学等在内的60余家行业知名企业与机构参与。
作者:张懿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