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独联体国家海归现状如何?上海首发这份调查报告
与美国、西欧等留学回国人员相比,留学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海归数量要少很多。这部分人才现状如何?在上海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的大背景之下,这些海归人才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日前,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关于在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海归人才现状的调查报告》发布,这是上海首次对“一带一路”沿线的独联体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群体状况开展调查。
▲从工作的行业来看,上述国家的海归从事教育的最多,其次是商贸和文化艺术。
调查显示,在上海工作的来自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海归文化层次较高,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近七成,大部分人处于25-45岁的职场黄金期,所学专业领域和就业行业分布很广,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和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此外,这些海归学子都有着留学报国的情怀,非常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语言和熟悉当地国情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倡议做贡献。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一半人员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和活动。
▲在留学人员的专业分布上,学习人文历史和艺术的超四成。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反响,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也为留学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留学人才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使用俄语的国家有原苏联加盟国家的中亚5国、高加索4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12个国家。在这些国家的留学生以及海归人才利用自己的语言、专业优势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在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合作、重大项目落地、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去年10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目前,上海正在打造能集聚、能服务、能带动、能支撑、能保障的 “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上海与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也日益活跃。如何发挥好这些海归人才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海归人员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上海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扩大信息传播,让更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给予民企更多的支持;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更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完善法律服务建设,保证企业安全走出去;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将俄语工作者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为他们提供更多施展才能的岗位。
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两方面建议:一是加强在沪留学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海归人才工作,为留学归国人员打造高水平平台,发挥他们熟知国外人文文化、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以及外语等优势,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一支强大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具体举措包括: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组建“一带一路”智库,组织相关企业、机构与海归人才对接;政府部门多组织活动,多给企业与个人参与的机会;加强与“一带一路”俄语国家和地区青年人的交流,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学术交流、合作开发和研究。
二是大力加强中俄文化交流。目前,上海与俄罗斯(包括其他独联体国家)文化交流方面不够频繁,建议有关部门应支持开办一个“上海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软实力。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是留学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海归群体在上海最集中的社会团体。今年,留苏分会首次对在沪留学上述国家的海归人才现状开展了调研,对象年龄层次主要是工作年龄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留苏生未包括)。这也是上海首次对这一留学回国人员群体现状进行调研。
作者:周渊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