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印度涌现出多部社会题材的电影。
比如《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厕所英雄》、《护垫侠》,
比如正在上映的这部——《嗝嗝老师》。
和前面几部电影相比,《嗝嗝老师》揭露的教育不公、贫富差异、社会歧视等社会问题更具普遍性。
“嗝嗝”不是老师的名字,而是“妥瑞氏综合症”的症状。
妥瑞氏综合症,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疾病。患者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抽动,口中会发出类似打嗝的声音。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症状表现得更为明显。
你愿意和一个随时大声“打嗝”的人一起出门吗?
一个随时大声“打嗝”的人会有怎样的人生呢?
患有“妥瑞氏综合症”的奈娜最有发言权。
她从小就受尽了歧视和嘲笑。
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边学她打嗝一边哈哈大笑,老师以为她是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总是把她赶出教室。
也因此,她经常被学校劝退。
最让奈娜难过的,是连爸爸都不愿接受在公共场合“打嗝”的她。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可汗校长。可汗校长不仅没有劝她退学,更公开表示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她。
可汗校长的话给了奈娜自信和勇气,也让奈娜萌生出当老师的梦想。
在印度,女性找工作很难,有生理缺陷的女性找工作更难。
高学历的奈娜找了五年工作,应聘了十多家学校,通通被拒。最后还是她的母校接收了她。
母校之所以同意她来当老师,是因为她要带的9F班是全校最差的班。
9F班的学生都出身于贫民窟家庭,他们能在这里上学也是因为学校征用了他们生活的土地。
这个擅长恶作剧的班赶走了多个班主任,上一个班主任刚被气走。
奈娜和这14个“差生”之间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好老师”、“好教育”的定义又是什么?
电影真实而细腻地展现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这让他们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脸谱式的存在。
声称不会放弃学生的奈娜也会生气,会失望,会自我怀疑,会想放弃。
一直看不起“差生”的刻板老师也会坚守内心的正义,还“差生”一个公平。
“好学生”也有内心阴暗的时刻,为了把“差生”逼走而诬陷他们。
“差生”自暴自弃的表面下,隐藏着一颗颗敏感脆弱,自尊自卑,害怕被抛弃,渴望被关怀的心。
有血有肉的人物组成走心的片段,让这部电影泪点多多。
从小被歧视的奈娜最懂“差生”的心思,她让学生们把恐惧写在纸上,叠成飞机放飞,把内心的恐惧变成前进的力量。
因为“作弊”事件让老师失望的学生们找到老师,一边比划出手势,一边说:“你是我们的北极星”。
那些忙于生计、无力照看孩子学习的“差生”家长们,其实都爱着孩子,尽力给他们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希望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嗝嗝老师》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讲述的是一个双向励志的故事。
奈娜在和学生的相处中收获信任和尊重,如愿成为备受爱戴的老师;“差生”在奈娜的教导下卸下心防,克服恐惧,通过学习走向更好的人生。
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不是靠天赋,不是靠外力,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尊重和掌声。
这部电影又不止于励志,它在励志的故事中,揭露出诸多社会问题。
电影里,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学校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下一代是什么样,国家的未来就是什么样。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在许多地方都存在。
明明都一样是学生,为什么要分为“优等班”和“差生班”呢?
我们熟悉的“优等班”和“差生班”更多是以成绩区分。在片中,9A班和9F班的区分则是阶层的区分。
影片中,教育资源的严重倾斜会让“好学生”更好,“差学生”更差,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无疑加大了贫富差距,加重了阶层固化。
社会歧视问题也是电影探讨的重点。
在奈娜的成长过程中,同学们嘲笑她、学她“打嗝”,老师训斥她,校长劝她退学,路人听到“打嗝”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这都是歧视。
学校把资深的老师分配给好学生,甚至一心想找机会让“差生”退学,老师则认为“差生”考第一肯定是作弊,优等生们则不屑和“差生”说话,这也都是歧视。
“妥瑞氏综合症”在电影中更像是一种隐喻。
奈娜的病是身体上的病,学生们的病是阶层的病,比这两种病更可怕的,是社会的“病”,是自我感觉优越的人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因为无知和偏见,人们把原本应该平等的人群区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优等和低贱,好学生和差学生。
在生活中,歧视无处不在。
有对病患的歧视,对“差生”的歧视,对贫穷的歧视,对女性的歧视,对种族的歧视……
歧视,是先入为主的妄断,是不愿深入了解的冷漠,是对未知和少数派的恐惧,是对人云亦云的附和。
不只有嘲笑、恶作剧是歧视,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同样是歧视。
不管有没有恶意,这对当事人而言都是一种心理伤害。
人们经常指责前者,却对后者见惯不怪。
对弱势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被俯视的怜悯,更不是异样的注视和当面的窃窃私语。
他们需要的,是社会能把他们当普通人一样平等地对待。
《嗝嗝老师》在用温暖故事打动我们的同时,刺痛了社会的病症,正面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或态度。
这样的良心片,实在不应该被埋没。
作者:李硕
编辑:李硕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