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10-30信息快讯网

四川省布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地区。

布拖是凉山彝族的腹心地带。解放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呈封闭状态。这样的历史与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布拖县形成了“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局面,也让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变得“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然而,封闭状态却保护了布拖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使它们受到外界的冲击与感染较小。因此,布拖今日仍旧保留着充满彝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毕摩文化、苏尼文化等。布拖县自2005年起启动非遗保护工程,如今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0项。

颜色亮丽的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纯羊毛的上衣与长裙,配上纯银的头饰、胸牌、领饰等,就形成了典型的彝族姑娘的形象。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彝族服饰(左为泸海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经营着一家彝族服饰商店的苏噶木什扎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一整套衣服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要花费近半年时间。如此复杂又耗时的手工工艺,使得彝族服装造价不菲,一条羊毛长裙通常卖到一万元,全身衣服的价格加起来超过两万元。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彝族服饰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有了美丽的衣裳,彝族服饰怎么少得了银饰呢?彝族服饰中的银饰,银头饰、银纽扣、银耳环、银领饰、银胸牌等,可以装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据布拖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泸海瑛介绍,彝族女子的银饰一般从她们出生起就着手准备,根据大小和重量的不同,造价也有很大差异。简单的一套银饰造价三、四万元,复杂隆重的可以达到十万元。彝族女子的银饰通常会陪伴她们一生,有些保养良好的还可以传给自己的女儿,让她们继续佩戴。即便是经济状况非常差的家庭,也会为他们的女儿准备银耳环、银纽扣与银领饰。泸海瑛说,彝族女子一年只有几次穿全套银饰的机会,如火把节、婚礼、朋友宴会等。平时,她们一般会穿只佩戴银耳环、领饰和纽扣的彝族便装。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各类银质器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银头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银胸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银酒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勒古沙日是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12岁就跟随父亲学艺,目前是全省唯一一个手工打造所有银器的银匠,制作的银器包括首饰、酒具、餐具、摆件等。泸海瑛身上佩戴的整套银饰就出自勒古沙日之手,这套银饰花了勒古沙日和妻子两个人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勒古沙日正在制作银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勒古沙日工作台(黑色部分为松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除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布拖县的传统彝族文化还有讲述彝族女人一生的歌曲表演--朵乐荷。彝族女子围成一个圆,撑着黄伞唱起歌,一人领唱众人和,通过歌曲来讴歌女性的伟大。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朵乐荷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朵乐荷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朵乐荷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此外,还有与银饰制作技艺并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的口弦制作技艺。彝族口弦音乐将对语言声调的模拟编成音乐旋律,由竹子刻制成类似风琴簧片样的乐器——口弦演奏出来。口弦也因简易方便而成为彝族几乎人人会的乐器,彝人空闲时都会把它取出来练习或演奏。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口弦制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口弦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彝族祈福时的毕摩、苏尼舞,庆丰收时的达体舞,彝族民歌阿都高腔,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都是布拖县非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毕摩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苏尼舞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达体舞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图为阿都高腔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目前,彝族的许多非遗文化都已经走出了大凉山。勒古沙日于2010年5月19日受邀赴中国台北参加彝族银饰手工制作技艺大展演,毕摩、苏尼舞的表演者也被邀请至外地进行表演。相信在未来,布拖县的非遗文化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带领布拖县人民一起走出大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上海引领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
习近平向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当选国家主席致贺电
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文化领域合作机制在沪启动,长三角公共文化一体化迎来新里程
人民日报钟声:谁是热衷于干涉他国内政的国家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我国经济表现强劲而有韧性
“中国一分钟”大火,而这部纪录片拍下192个国家的同一天,结尾震撼到哭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南宁新名片: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高贵不贵”
绿色金融白皮书发表:中国是绿色建筑发展最快的国家
迎进口博览会 虹口区推出三条新文化旅游线路
改变千篇一律的水乡古镇旅游,用创意文化来助力
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文化特质
“四叶草”盛装绽放——国家会展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工作接近尾声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让青春燃烧在扶贫一线 ——记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磁石乡党委书记李志龙
【脱贫攻坚在凉山】“加减乘除”巧解脱贫攻坚“方程式”
网络扶贫在凉山 | 听老党员讲脱贫变化:过去坐地上现在坐沙发
【脱贫攻坚在凉山】把非遗变成“脱贫生产力”
【脱贫攻坚在凉山】彝族银饰蕴含无限潜力
探访大凉山童话村庄:彝家新寨的民俗游建设
没有谁的青春是容易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中国经济挖潜升级未来可期
【脱贫攻坚在凉山】教育扶贫师资“一马当先” 未来凉山大部分幼师将来自这所新大学
【脱贫攻坚在凉山】谷莫村:做好“四则运算” 增强精准扶贫造血功能
欧美国家“大门紧闭”,安倍三缄其口,这位日本专家却疾呼:每年需要40到60万移民!
聚焦这项重大国家战略,科技部同上海市政府今天定下新一轮部市会商重点
以色列今日举行市政选举,德鲁兹地区50年来首次直选引发抗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馆今天完成搭建工作
长宁区传播消防文化迎接进口博览会
浦江创新论坛丨想发展好科研,一要成果转化、二要用钱留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席佩蒂传授管理顶尖科研机构秘诀
【脱贫攻坚在凉山】生态修复让邛海湿地“胖”起来
【脱贫攻坚在凉山】凉山文化扶贫: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精神上富起来
四川凉山州发生5.1级地震
上海:红色文化述初心
不一样的价格,不一样的体验,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东方国际进口商品国别(地区)展销中心亮相
5岁男孩简历走红,外媒再评“虎妈”文化根源:她是正确的!
古诗词不光是得分点或敲门砖,别让传统文化传播流于1.0阶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