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一年 |“卓越之城”构筑全球创新策源地

2018-11-05信息快讯网

上海这一年 |“卓越之城”构筑全球创新策源地-信息快讯网

上海光源外景。

创新潮起东海之滨,改革浪涌黄浦江畔。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年来,一个个令全球科技界、产业界振奋的消息从上海传出:我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在世界上率先实现10拍瓦放大输出;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在上海诞生;国产首台一体化PET/MR设备获准推向市场……

科技创新捷报频传,这是上海为着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砥砺奋进迈出的坚实步伐。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上海正凝心聚力,奋楫争先——

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提升上海创新“高度”;打通体制机制瓶颈障碍,加快上海创新“速度”;厚植科技创新人才优势,夯实上海创新“厚度”;打造更优创新创业生态,提高上海创新“浓度”。

一年来,上海这座“创新之城”的功能地位持续提升。而据《2018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调查报告》,绝大多数受访的全球科学家认为,未来十年,上海在全球创新城市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上海创新之“高度”

瞄准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实现“从0到1”的飞跃

10月18日,经过22个月的艰苦奋战,上海最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投资项目——华力二期12英寸先进生产线正式建成投片,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工艺技术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对国家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意义重大。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立足科技前沿,形成创新高地。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为此,上海一手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联合产学研各方开展协同攻关;一手聚焦前沿性原始创新,勇攀世界科技高峰。2017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93%,比全国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

一年来,像华力二期这样与创新相连的“高光时刻”在上海不断闪现。伴随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0”已经或正在实现“从0到1”的飞跃。在一些科技领域,上海已跻身世界前列。而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

去年11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成功攻克体细胞克隆猴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我国科学家在“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主导地位奠定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实现了由“并跑”到“领跑”的重大转变。

一周前,浦江创新论坛发布的《2018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科技成果影响力提升幅度是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分值的两倍以上;2017年,全国四分之一顶尖学术论文由上海产出,这充分显示了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加速崛起的态势。同时,上海新兴产业引领力年均增长21.78分,显示出上海加速向创新经济转型的良好态势。

上海创新之“速度”

优化顶层设计,疏通障碍瓶颈,加速布局战略性棋子

11月2日凌晨4时,上海光源二期首条光束线站顺利出光。为确保二期线站工程2022年顺利完工,光源团队克服了用户开放与新项目建设同步进行等困难,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设计加工到调束出光的关键任务,创下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

事实上,过去一年,是上海大科学装置群不断扩容的一年。除了上海光源二期,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等新一批大科学装置陆续启动建设——当今世界最密集的大科学装置群能级持续提升。不久的将来,张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

以大科学设施为支撑,开展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这是张江真正的“内核”。而拥有一批顶尖实验室,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级和水平至关重要。去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的张江实验室,是上海在科技创新中心大棋局布下的“战略一子”。

在接收了中国科学院整体划归的大科学装置后,张江实验室瞄准2030年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行列目标,以大协同、大投入、高度自主为导向,在光子科技、能源科技、类脑智能、计算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加速布局,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为未来实现颠覆性集群式突破下好“先手棋”。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蓝图走向现实,关键在于顶层设计,而抓手则是金字塔结构的“四梁八柱”。自上而下层层解剖,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居塔尖。作为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仅次于塔尖的一系列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探索实验室、资本、产业三位一体的科技转化全新模式。截至今年10月,聚焦机器人、低碳技术、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上海共组建12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正加速孵化。

上海创新之“厚度”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向全球发出开放创新的邀请函

就在几天前,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浦东临港成功举办。包括2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37位世界顶尖科学家齐聚滴水湖畔,与1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8位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一起,共赴这场汇聚全球顶尖原创科学思想的智慧盛宴,携手向人类科技未来这一共同命题发问。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李强多次强调,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人才,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最大限度解除束缚科学家潜心钻研的繁文缛节,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蓬勃热情。

向全世界科学家张开双臂,是上海面向全球发出的一封开放创新的邀请函。诺贝尔奖得主齐聚上海的背后,是这座城市主动“引才”、积极“引智”的诚意与努力,亦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所在。

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自然出版集团联合发布的《2018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调查报告》,上海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最希望工作的中国城市。600多位受访的全球科学家表示,上海不仅能提供良好的科研机会,还拥有相关领域领先的科研机构,并能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持。

而领英(LinkedIn)今年发布的《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则显示,上海近几年所吸引的海外人才在中国主要城市中占据35%至40%。

在上海开放文化和创新力的感召下,去年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费林加、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维特里,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世界顶尖专家。去年9月出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泽克,则亲切地把上海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协同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搭建国际创新大平台,促进全球技术、资本、人才有效对接、有力协同、有机联动,上海正立志成为开放度高、吸引力强、能出成果的创新首选之地。

上海创新之“浓度”

为科研“最先一公里”到产业“最后一公里”创造最优环境

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发展实践表明,创新要素聚集并不必然带来创新活力的迸发。只有构建一个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让各类创新要素不断通过集聚、聚合和聚变,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强大的创新“场效应”。

一年来,上海科研管理和创新推进部门积极转变观念,努力当好城市创新转型的“店小二”,以“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定位和态度,为基础科研的“最先一公里”和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营造最优环境。

去年,上海在国内率先取消孵化器认定等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大企业、大院大所以及各类机构等主体参与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目前,全市500余家众创空间中,在孵和服务科技企业1.6万余家,覆盖科技类创业者超过38万余名。

同时,上海探索财政投入普惠性方式、功能型平台机构式资助等新途径,累计资助3800余家中小企业2亿元。

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是否活跃,当地的科技服务业数量和水平是一个重要指标。上海去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其中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高达13%。

刚刚发布的《2018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上海创新环境吸引力大幅增长58.51分,远超年平均的22.74分,体现了上海区域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完善优化,科技创新中心政策效应日趋明显。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上海这一年 |“卓越之城”构筑全球创新策源地-信息快讯网

▲上海光源内景。均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聚焦——

科创中心建设

在上海,

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

弗兰克·维尔切克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将世界领先的研究引入上海这座令人激动的城市。我相信,这将为世界科学界带来更多突破。所以,当李政道研究所聘请我担任第一任所长时,我欣然接受。

上海有出色的人才,也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公众对物理学的热情也很高。在我担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的一年时间里,我遇到了许多有趣且志同道合的人,比如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我们一起探讨量子科学的可能性,并着手推动量子在通信、计算等领域的应用,我对这项工作充满了期待。

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需要有世界顶尖的基础设施,还要能集聚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李政道研究所已经开始建设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室天体物理、拓扑超导量子计算三个实验平台。截至目前,我们已邀请到17位物理学和天文学家组成研究所的国际咨询委员会。

我渴望在上海与全球科学家交流,并与他们展开令人激动的合作项目,这也将使我的科学工作受益。而这一切,已经开始发生了。

(本报记者 沈湫莎整理)

在上海,

做颠覆创新有世界级机遇

朱珑

(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六年前,我和搭档林晨曦在上海交通大学旁的民居里创立了依图科技。如今,依图员工已超过千人。

我们要在上海做一些颠覆性创新,而不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上海,我们看到了世界级的机遇。

上海是接轨世界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连接世界最便利的地方,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谷歌和脸书这样的世界级企业。上海城市管理所需要的精细程度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也都可以说是“世界级”的。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正是这些世界级难题才能造就世界级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比世界级的人才和世界级的算法还重要。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我们会利用好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寻求原创性技术突破,争取做出更多世界级的工作,让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

(本报记者 沈湫莎整理)

在上海,

安心做新药不靠论文晋升

王震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身为一名普通科研人员,我在药物所一个新药研发团队中,从事创新药的成药性评价工作。这属于应用型研究,对新药研发十分重要,却很难发表论文。事实上,在新药研发领域,很多研究成果都是以专利、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不适合发表论文。若按照传统岗位竞聘规定,我很难评上正高级职称。

近年来,药物所改革人才评价方式,专门设置新药研发高级岗位,规定“只要团队研发新药获得新药证书或临床批件,就可以设置2个正高、4个副高岗位(临床批件减半)”。我所在的团队去年获得一个新药临床批件,由此获得了“一正两副”的岗位名额。因为在新药研发中的突出贡献,我顺利通过新药岗位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晋升正高级工程师。

能够通过研发新药而获得岗位晋升,使我更安心于自己的工作,不用再为论文发表、岗位晋升而分散本该专注于本职工作的精力。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整理)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浦江创新论坛 | 人才竞争激烈!这个曾经的海上强国科技基金会用37%预算投资于人,有些机构30%的预算用于国际合作
李政道研究所所长、诺奖得主维尔切克: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关照母亲和婴儿开始。至于中学生,让他们睡眠充足,否则他们的大脑会改变
平行宇宙的不同人生,你愿尝试吗?《假如我是“霍金”》正在上海热演
浦江创新论坛丨沪众创空间发展呈现“马太效应”,强者逾强,弱者淘汰
进博会里的全球好货!你可以在这里买到啦!最新渠道公布
前三季度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48339元,领跑全国“能赚会花”城市
浦江创新论坛 |《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18》发布,上海已初步建立科技金融生态服务体系,进入全国三强
18家定点医院蓄势待发,上海全力推进进博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进博会里的全球好货!你可以在这里买到啦!最新渠道公布
上海必游25条旅游精品线路,你最心仪哪条线?
为“健康中国”孵化更多本土创新
全球首台磁共振儿科机亚洲首秀
在全球创新变局中加速开放创新
“全球第二大机场”烂尾?墨西哥当选总统叫停新机场建设
一年排名跃升32位,中国营商环境何以大幅改善?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严根土:一年行程10万公里,只为一粒“中国棉”
又到一年校招季,“新一线”城市渐渐成为毕业生目标
本报评论员:“四叶草”盛开,世界共享中国方案
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胜信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重要讲话
北京第一超越纽约!上海南京超伦敦!Nature发布全球城市科研排行榜
立陶宛室内乐团演绎中国当代作品:上海观众热情又专业,能理解和回应我音乐中想表达的东西
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何能吸引全球首演?当地观众艺术修养高
中国首创,全球首个!前瞻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五大看点
这一刻,瞰上海
凌晨四点多,新闻中心热闹起来,全球媒体工作者为进博会开幕式做准备
相约进博会!“洋记者”带你穿越上海
时隔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来上海了!
【全球聚焦进博会】英国利物浦副市长:期待增进中英全方位合作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北京海淀区走出一条特色创新之路
让“自己人”心无旁骛创业创新
进博会回响|上海家化俞巍:听了习主席的讲话备受鼓舞,将秉持开放创新精神砥砺前行
上海这一年 |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北京海淀 四十年探路创新创业(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上海这一年 | 对标全球卓越城市,实现国际水准文化设施全覆盖
“创新生态圈”驱动发展(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又到一年乌镇时间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上海这一年 | 上海文艺创作闪耀舞台 带着标识度为新时代谱华章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