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一年 |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2018-11-06信息快讯网

上海这一年 |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信息快讯网

▲物理治疗师正在操作治疗室的质子重离子治疗设备。本报记者陈龙摄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一年来,被誉为“医学高地”的上海,勇担新时代赋予自身的新使命,努力实现新作为。

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  (简称  “健康服务业50条”)。这是十九大以来出台的首个省级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50条新政一条条拼出“健康上海”的新格局。

今年9月,国产第一款抗结直肠癌新药在沪诞生,“全球新、中国造”重磅新药诠释着让国人“吃得上、也吃得起好药”的志气与温情。

今年10月,由上海研发制造的国产首台一体化PET/MR获批上市,一举打破此前全球仅两家企业掌握此项尖端技术的格局。

去年出台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第一次将健康作为城市战略来推进,明确提出健康是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年来,上海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与卓越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奋力诠释“健康中国”蓝图中的上海定位、上海担当与上海作为。

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卓越全球城市首先都是世界著名健康城市。

【“龙头”与“辐射度”】

长三角医疗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吹响集结号

今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沪召开。在会前安排的参观考察中,代表全国乃至全球最高肿瘤放疗水平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尤为引人注目。

三省一市领导为何要考察这家医院?不仅因为质子重离子这一肿瘤治疗尖端技术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更因为这里自开业以来,六成患者来自长三角。未来,上海医疗资源辐射效应能否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医疗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亟待破题。

在昨天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前,他专门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一引领目标,并要求上海发挥  “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  “各扬其长”。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事关民生的医疗是绕不开的话题。目前,上海是国内患者流入量最多的城市。最新数据显示,在上海三级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39.29%为非上海常住居民,其中有相当部分就来自长三角地区。

上海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必须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进行思考和谋划。

2016年,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与安徽省立医院牵头,由三省一市30多座城市上百家医院自发组建“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当长三角医疗资源牵手融合,上海如何发挥“龙头”作用,体现“辐射度”,是这一年来被上海医疗界反复提及和体悟的。

作为我国发展程度最成熟的城市集群之一,长三角也是中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医疗协同要继续在“高质量”“一体化”上做文章。业内专家直言,长三角医疗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兼顾“两头”:既要为区域分级诊疗、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国家医改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也应着眼百姓急需、国际前沿,发挥长三角协同优势,为人民群众谋求更优质医疗服务而努力。

令人振奋的是,在这方面,长三角已有生动实践。今年9月,我国首款国产抗结肠癌新药——呋喹替尼获批上市。得益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试点,呋喹替尼实现了在上海研发并申请上市、由苏州公司专注生产的长三角“顺产”路径。此举减少了新药研发企业的建厂时间和成本,将助推更多新药加速上市。这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意义重大。预计未来两三年,一批“全球新、中国造”的重磅新药将陆续在长三角诞生。

【“医改探路”与“不忘初心”】

让医改成就“写”进每位患者的心里

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医改难题刻下的定盘星。人民至上,亦是健康中国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清晰的指向、不变的初心。

启动于2009年的中国新一轮医改业已走进第十年。随着医改走向深水区,面对的是一个个最难的问题,一块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在探路医改方面推出了不少“破冰”之举,成就了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很多“第一”——

上海是全国医联体的“发源地”,截至今年,上海已组建以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为主要形式的40多个医联体,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

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时至今日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启动“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

医改浪潮下,“健康上海”要给市民更多获得感、幸福感,需进一步转理念、转重心、转机制,不断总结经验,贡献“上海方案”,让医改成就真正走进每个老百姓的心里。

这一年,上海医改进程最令人欣喜的,莫过于“就医回流”新气象。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统计,2017年度上海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总量增幅首次超过市级医院;市级医院门急诊总量占全市医疗机构总量的30.72%,较上年同期下降0.75个百分点;而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总量已达全市医疗机构总量的60.01%,承担了上海大部分的医疗任务。

在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制度等举措的组合推动下,越来越多上海市民看病,不再舍近求远扎堆去三甲医院,转而愿意去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老百姓“就医路径”的转变清晰表明,打造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看病负担更低些、往返更少些、质量更优些。

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最新统计,2017年上海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83.37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01/10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3.71‰。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标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水平,并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为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打下扎实的健康基础。

漂亮的健康成绩单背后,依靠的是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与水平。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科团队和技术,其中临床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排名均位于全国前列,血液病学、内分泌学等16个优势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5家单位获得16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据透露,上海将于2018年至2020年投入12.9亿元,实施新一轮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顶尖专科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上海这一年 |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信息快讯网

【“开放”与“创新”】

对标国际,加快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

去年11月,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体化PET/MR在中山医院装机,准备接受临床验证。双方在瞄准一件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摘取高端医学影像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今年10月,国产首台一体化PET/MR获批走向临床,各项核心性能上达到甚至部分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中山-联影”开创了中国“医研产”创新模式,对标国际最强,实现了“大国重器”上海制造。如何最大程度地“唤醒”上海医疗卫生领域的创新意识、集聚产业链要素,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的落地为之续薪添力。

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健康服务业50条”,力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办医品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鼓励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办医品牌,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上海健康服务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抓载体”是“健康服务业50条”关注的重点。按照规划,上海将推进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嘉定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集聚区、普陀桃浦国际健康创新产业园、徐汇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区等健康科创园区建设。

对标“国际”,上海也不忘以更开放的姿态,聚全球智慧,引天下英才。

作为此次进口博览会定点医疗保障机构中的唯一国际医院,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是上海与美国麻省总医院战略合作、联合挂牌的首家外资综合国际医院,这也是上海首次在高规格活动中纳入非公医疗。

如今的上海,中外医学交流已不限于一场国际会议、一次讲座、一次交流考察,一批技术顶尖的“洋医生”陆续来沪工作。就在上个月,美国生殖医学会副主席、被美国媒体誉为“顶级医生”的斯蒂芬·罗伯特·林德艾姆教授全职加盟仁济医院。而在去年底,诺贝尔奖获得者、“幽门螺杆菌之父”、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教授也已在东方医院开设门诊。今年6月,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家外资综合医院、上海和睦家新城医院正式开业,医师来自全球25个国家。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聚焦——

“健康上海”

当好“长三角医生”,实实在在惠及当地人

陈巍 (上海瑞金医院呼吸科医生、瑞金医院舟山分院呼吸科执行主任)

经两年建设,瑞金医院舟山分院于今年9月在舟山正式开业。于是,我也开始体验长三角“双城记”——每周前半周在上海,后半周在舟山,周六晚或周日早晨回上海度周末。

瑞金医院舟山分院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建设,由瑞金医院输出管理经验。经全国招聘的医务人员前期均在上海瑞金医院接受系统培训,确保“瑞金标准”。如今这家医院开出的科室皆由来自上海的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泌尿科、妇产科)的科主任兼任科主任,并选派这两家医院的骨干医生担任执行主任。

听说“上海医生”来了,我能感受到当地百姓发自内心的高兴。医院开业之前,早有当地人来打听,“什么时候开出病房”“什么时候能手术”……原来,舟山人看病半数属于“外出就医”,或去宁波,或去上海,即使如今交通方便了,但个人看病总要有人陪,少不了误工、误学,还有住宿费,这些都是就医额外的经济负担。“上海医生”来了,舟山老百姓可以留在家门口看病了,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就以这种实实在在的方式惠及当地人。(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整理)

转战社区不后悔,这是一个实现自我的地方

席伟春 (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我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科当了十多年的临床医生,后来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一名全科主治医生,当初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

身处临床一线,我见过太多因平时忽视小的健康隐患而发展成重病的患者。要知道,如果急性心梗等疾病能够早期预防、及时诊治,就能挽救无数生命,大大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我想,医学的发展需要有人去科学的高峰“摘星”,也需要有人去基层“托底”。抱定“从根源上提高居民健康意识”的想法,我来到离居民更近的社区,期望能为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尽一份力,做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凭借在三甲医院的工作经验,我在社区一方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慢病管理,及时诊治冠心病患者;另一方面还承担起了对社区青年医生的培养与带教工作。如今,我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近半年,我发现社区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的地方——不仅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还能为科研找到丰富案例和素材。我决心在社区卫生这条平凡但重要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本报记者 李晨琰整理)

自从有了家庭医生,再不用六点出门跑大医院

杨娟芳 (嘉定区南翔镇天恩社区居民)

几年前,我和老伴从静安区搬到了嘉定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说心里话,我很担心,因为老伴多病缠身,心梗、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就在我忧心忡忡的时候,家庭医生上门了,他跟我说,“杨阿姨,您不用担心,以后有事随时打我电话。”

一开始我有点不相信,但现在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便利。原先为了帮老伴配药,我隔段时间就要跑一次医院,一家配不齐,往往还要跑上两三家。每到配药的日子,我早上六点就要出门,折腾大半天才能回家,而且,两周就要重来一次。

签约家庭医生后,一切都变了。我们不用再频繁折腾了,医生还非常关心我们的健康情况,定期电话回访。有次得知老伴血糖长时间居高不下,立马为我们转诊到三级医院。

省时、省力、省钱,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我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看病为啥非要一窝蜂挤到大医院?现在,我常常跟身边的小姐妹宣传:“家庭医生真好啊!”(本报记者 李晨琰整理)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学生日行2万步摸清“四叶草”地形,上海交大组成百名进博会医学志愿者
59岁生日夜球队三连胜,李秋平仍把上海男篮称为“中下游球队”
2019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中国排名一次提升32位,上海在评价中取得显著进步
抒写伟大时代,传播上海精彩——上海新闻界庆祝第十九届中国记者节大会侧记
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决战决胜:应勇检查调研进口博览会城市服务保障工作并召开执委会专题会议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四川方言剧《茶馆》即将亮相
国展中心秋色“尽染”好风光 “四叶草”每天都有新变化
城市更新需展现“购物上海”魅力
在国展中心住了20天,女所长带领团队驻扎“桥头堡” | 百人眼中的进博会⑤美丽上海追梦人系列
不一样的价格,不一样的体验,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东方国际进口商品国别(地区)展销中心亮相
文汇书评| 潘凯雄:城市得了“富贵病”怎么办?
首届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4日正式运营,近4000名中外记者参加报道
【进博视图】新闻中心明日开放,红衣“小叶子”笑语盈盈
借助互联网提升城市治理 “城市大脑”让生活更美好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李强今天调研这两家研究所
人人都是东道主、个个争做主人翁,全力打造城市服务“金牌”! | 进口博览会一分钟㉓
【中国梦·践行者】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10天 建设者人工岛上定格爱情
集聚要素建设“一区三基地” 盐城高质量发展闪耀“上海元素”
点赞进博会 | 东方国际集团董事长童继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直击平行论坛 | 比尔·盖茨:将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药物研究中心,专注发展中国家药物需求
痛心!一周内两名30多岁青年教师离世!与它有关!
最难搞的拖延症治愈方案来了!TED专家:教你抓住大脑里的那只及时行乐猴
汤蕴懿:民营企业成为全球城市经济活力重要体现
视频|三大举措!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对外开放中重要作用
进博会国家会议中心装配建设首现机器人!举重1600公斤毫不费力
为便利展商 海关把服务点“开进”国家会展中心
吴星宝:借助进博会 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彩虹合唱团携《白马村游记》为艺术节“加场”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中央芭蕾舞团舞剧《敦煌》用舞蹈演绎飞天壁画和“敦煌人”的坚守
文汇记忆 | 首个启用女裸体模特、首开男女同校先河,看上海美专创造的那些“第一”
欧洲城市年中污染榜出炉,马其顿污染严重,北欧仍最宜居
延时摄影:人流如织的国家会展中心 | 进口博览会一分钟㊳
辛苦了,新闻中心里的美丽身影 | 进口博览会一分钟视频㉜
建设网络强国 共享发展成果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冈萨雷斯:中国对进出口贸易有更明智的思考和选择
聚焦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 浦江两岸文化地标,点亮申城艺术天空
上海这一年 | 对标全球卓越城市,实现国际水准文化设施全覆盖
习近平寄语上海:勇创国际一流城市管理水平
上海出台“鼓励药械创新32条”,建设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高地
总书记考察过的浦东“城市大脑”,怎么运转?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5G成为基础建设新重点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