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融合”吗?这个现代脊柱外科的治疗手段了解一下
曾经有患者在门诊问我:“董医生,我的腰椎手术要不要融合呢?有的医生坚持融合,有的医生坚持不融合……”
于是我问他“您知道什么是融合吗?”
“不知道!”,他回答,一脸疑惑的表情。
其实,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很多病人甚至在做了手术以后都没搞明白什么是“融合”,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身体终究是患者自己的,外科医生除了开刀之外更应该做的是患者教育,给予合理化的建议,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疾病和治疗计划。
融合,是现代脊柱外科常用的一个治疗手段,如果有病人和你说“我的腰椎上打了钉子……”,那十有八九意味着他接受了融合手术(例外就是一些所谓“非融合”,目前不是很主流),那究竟什么是融合呢?
要理解融合,首先要大致了解我们人类脊柱的解剖。人类的脊柱从上往下由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组成,颈椎骨7节、胸椎骨12节、腰椎骨5节,骶尾椎比较特殊,已近乎融为一体。每两节脊椎骨之间存在一个椎间盘,起到连接椎骨、承上启下、缓冲力量的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把整个脊椎想象成一条铰链,是具有一定活动度的,而所谓“融合”,就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使得这段“铰链”中的一段(可长可短)变成不能活动的单元,也就是牺牲了这个节段的运动功能。
是不是听上去有点“可怕”呢?
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啦,在有一些病例中,适当的融合是必要的,然而也有一些病例是完全不需要融合的,至于对于个体而言,是不是需要融合?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那让我们结合图片来解释一下,这里需要再引入一个概念,就是脊柱的“功能单元”,一般的功能单元指的就是上下两个椎体加上两个椎体之间的椎间盘,两个椎体是骨性结构,由位于它们中间的椎间盘以及后方的关节突关节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能活动的功能单元,我们的脊柱就是由多个这样的功能单元联结构成。
所谓的“融合”也就是要牺牲掉这一个或多个功能单元的大部分运动功能,让两节或多节椎体之间达到一个“骨性连接”。想象一下,原来的两节椎体之间由一个“软性”的椎间盘来连接,所以这两节椎体之间自然是能相对运动的,但如果这两节椎体之间的椎间盘被骨性组织取代了,自然也就丧失了大部分的运动功能。现代脊柱外科常用的融合方式有很多种类,譬如后方入路融合、侧方入路融合、前方入路融合等等,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达到“骨性融合”,我们就以比较常用的“后路融合”来描述一下:
以上的文字和图片,可以让读者能够对脊柱“融合”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在脊柱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决策者”的角色,应该主动地去询问去了解,而不应总是被动的接受。
主要目的还是简单介绍“融合”这个概念,不带有任何主观评价,事实上,在一部分脊柱手术中,“融合”还是必要的,但是,在很多脊柱手术中,融合并不是“必须”的。至于什么时候需要“融合”,请多与脊柱外科医生面对面地讨论并听取专业意见!当然,我们也会在今后的科普中进一步介绍。
作者:董双海(上海嘉会国际医院脊柱门诊副主任;门诊时间:隔周周一、每周三、四)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