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如:屡创脊柱肿瘤治疗“世界之最”
肖建如(左一)指导科室年轻医生探索脊柱外科领域诊治新方法。叶辰亮摄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医院三楼,有一处别样的 “风景”。骨科医院院长、骨肿瘤外科主任肖建如教授的办公室外,巨大的玻璃柜中摆满了3D打印的脊柱肿瘤模型,白色的是脊柱、红色的是血管、绿色的是肿瘤……一份份模型背后是一个个真实案例,也记录着肖建如在脊柱肿瘤这条道路上的辛勤耕耘。
脊柱肿瘤治疗被称为世界性难题,外科技术上既要求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病灶,又要减少对脊髓神经和邻近大血管、重要器官的损伤,但肖建如却是出色的解题人。迄今为止,他带领团队已完成万余例脊柱肿瘤手术,年均手术例次全球居首,长征医院骨肿瘤外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脊柱肿瘤中心。
“把命交到肖建如手上,放心!”
记者见到肖建如时正值中午,他的办公室门口挤满了前来问诊或等待入院的患者,他们都是前一天没挂上专家门诊的外地患者。
起初,肖建如的专家门诊是限号的。但看到许多慕名前来的外地患者在旅馆等待下次就诊,他便尽量临时加号。周一下午一点半开始的专家门诊,往往要看到晚上七八点钟,近百个号源依旧不能满足患者所需,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近年来,脊柱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脊柱解剖的特殊性及复杂性,脊髓神经横穿椎管,椎旁毗邻大血管和重要器官,手术极易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死亡或脊髓、神经损伤。可患者都说:“把命交到肖建如手上,放心!”
十年前,安徽患者晓英身患上颈椎巨大肿瘤。瘤体压迫脊髓,包绕椎动脉,瘫痪在床,被多家医院下了“死亡判决书”。仔细检查及沟通后,肖建如毅然将这个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收治入院。
有人劝肖建如:“这种手术风险太大,何必冒这个险?”肖建如说:“医生如果过多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无数病人就会在我们的犹豫和退缩中得不到及时救治,甚至抱憾离世。”经过详细的检查与充分的术前准备,肖建如率领团队采取国际首创的手术入路与切除方法,艰苦鏖战七小时,彻底切除了肿瘤病灶。如今,晓英已踏上职场并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就这样,肖建如一步步将脊柱肿瘤总体切除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95%,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惠及千万患者。
14年艰辛探索,“开关手术”终于走出泥潭
上世纪80年代末,当了几年外科医生的肖建如一心向更高目标攀登,顺利考取长征医院骨科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赵定麟教授,主攻脊柱脊髓伤病的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
“脊柱肿瘤治疗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难题,当时所有医生都将其看作是脊柱外科的技术制高点。”肖建如告诉记者,脊柱肿瘤手术曾是“开关手术”,由于术中大出血、解剖结构紊乱不清,很多手术往往做到一半而无法继续进行,只能“关门”草草结束。
1997年,长征医院收治了一名特殊病患,青春年少的女孩不幸患上胸椎巨细胞瘤。肖建如接手前,女孩已动过两次手术,可由于肿瘤病灶出血多,术中难以彻底切除,病情一直反复复发。就这样,女孩五年内动了五次手术,但最终回天乏术,年轻的生命夭折了。肖建如痛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国际临床医学难题。
“临床科研是一条艰辛之路,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最终走出沼泽。”历经14年艰难探索,肖建如带领课题组在脊柱肿瘤治疗史上创下多个“世界之最”和“国内第一”:由他主编出版的《脊柱肿瘤外科学》,是国内第一部脊柱肿瘤外科领域的指导性专著;2010年在医院支持下组建了骨肿瘤外科,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脊柱肿瘤外科治疗为主要特色的学科,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相继选派医生前来学习。
病人痊愈后积极生活,是作为医生的最大成就
走进长征医院骨科医院的脊柱肿瘤病房,你会发现这里的病床较之标准小了三分之一,这样病房可以多“挤”进一张床。去年,这里的脊柱肿瘤手术多达1500多台,占了上海的绝大多数,仅有的52张病床承载着患者的全部希望。
肖建如带领团队玩命工作,在确保病人平稳的条件下加快床位周转率,没日没夜地手术。“深夜11点以后基本都是肖建如团队的手术”,这成了这幢楼里的日常。
“再晚我也会帮你看完门诊才下班”,这是肖建如对病人的承诺;“术前检查就绪后我们会尽早为你安排手术”,这是肖建如给患者的保证。
对肖建如来说,看到病人痊愈后积极生活,便是作为医生的最大成就。现在,肖建如正着手设立脊柱肿瘤慈善基金,在救助贫困患者的同时,加强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期让更多患者获益。
人物小传
肖建如,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骨肿瘤外科主任。由他领衔研制的 “脊柱肿瘤外科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肖建如自2011年以来,获评多项上海市级专业技术相关荣誉——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5年入选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当选第四届 “上海市十佳医生”。
作者:陈青 李晨琰
责任编辑:李勤余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