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朋友们,你有没有想过,变胖除了管不住嘴,会不会是我们每天吃的东西出了问题?
最近刚好看了一部BBC高分纪录片《致肥元凶》(The Man Who Made us Fat),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01你只是看起来不胖......
BBC这部纪录片,希望通过40年来人类饮食习惯改变,企图揪出人们肥胖的原因。
主持人Jacques Peretti外表看起来外表精神干练,完全与配胖不沾别。
为了实验,他先去做一种了特殊的核磁共振,扫描身体内部的脂肪,主要研究脂肪在其身体内部的分布情况。
结果出来后,他直接傻眼了……
虽然他的皮下脂肪很少,但拍出来的片子显示,他的内脏脂肪非常多。医生直言他的“肾脏就好像在脂肪的海洋中游泳”。
正常人体内大概有2升脂肪,而他体内包括内在器官,却有4~5升的脂肪,是正常人的两倍。
一个外表看上去不胖的人,尚且如此。
那真正的胖子体内的脂肪该多吓人呢?答案是:过度肥胖的人,体内通常有10-15升脂肪。
就是这种看不见的肥胖,被绝大多数人忽视。
它直接将人们置身于患上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之中。成千上万的人其实都是这种隐形肥胖者。
02饮食习惯无形中被改变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很容易摄取到食物的时代。
其实,人们对高热量食品的热爱来自于一万年前。人类进化到现在,我们的基因没有变,但外部环境变了。
在中国,无处不在的24小时便利店、烧烤摊、小吃店、随叫随到的外卖,都让人们时刻处在获取美食的包围中。
这一切都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来,而食品工业的本质,就是通过我们变胖来达到赚钱的目的。
面对此种物质极大发展背后的本质现象,科学家们也爱莫能助,他们感到沮丧,因为在与食品工业的战斗中,人们节节败退。
事实上,人们的腰围不是一朝一夕间变粗的。
就拿美国来说,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任期间,当时受食品价格飙升影响,家庭主妇怨声载道。为了改变局面,尼克松任命尼克·巴茨为农业部长。
尼克·巴茨
这位部长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农业地貌,也从此改变了人们的腰围。他提出要将全美的小规模农场改成大规模产业,向人们提供廉价食物。
尼克·巴茨的名言是:要么变大,要么走人 get big or get out。他敦促农民利用每一寸土地来扩大生产。
农业生产大幅增产的同时也导致肥胖人口的激增。
当时,日本人发明了用玉米做甜味剂。这被美国人发现后,决定发挥它的商业价值,农业生产也因此大规模开展。
美国农民由于大量种植玉米,他们因此变得非常富有。20世纪80年代高果糖玉米糖浆终于成为了糖的替代品。
人们吃的美式快餐中,汉堡含有用玉米喂出来的牛肉,加入玉米糖浆的面包,可以保存得更久。大家热衷吃用玉米油炸的薯条。此外,番茄酱里有玉米糖浆,汽水里也有玉米糖浆。
而玉米糖浆最大程度被加入软饮料,成为美国人饮食中最大的肥胖来源。
之后,美国的做法传到了世界各地,随之改变了世界人民的饮食习惯。
03你为什么总是吃不饱?
当时,玉米糖浆盛行。
可口可乐公司发现用高果糖玉米糖浆代替糖,成本将节省1/3。
由于口味一样,消费者完全吃不出来区别。甜味剂的替代让可口可乐的利润急剧增长,这也刺激他们生产出更多软饮料。
高果糖玉米糖浆甜味度是120,比蔗糖更甜。但他们非但没有减少添加的量,反而加得更多了。因为越甜的东西,人们越乐意买单。
通常,添加玉米糖浆的食物吃起来特别甜,很容易让人上瘾,欲罢不能。
很多人觉得吃甜品会很开心,超级治愈。
这是因为当我们吃糖时,会刺激大脑回路,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带给我们快乐,会让我们上瘾。
玉米糖浆在代谢中直接被肝脏吸收转化为脂肪,对肥胖和脂肪肝的危害更大。
但是现在厂商会给玉米糖浆找一些替代性的名字,比如葡萄果糖浆,葡萄糖或者果糖,这些高热量甜味剂,会常常隐藏在食品当中出现在餐桌上。
这个糖衣炮弹能够抑制人体重要的凝集素(一种荷尔蒙)的正常运作。
正常情况下,凝集素指挥大脑:“已经饱啦,不要再吃了!”
但当肝脏积累过多糖分时,凝集素就会停止运作,大脑等了很久没有见到它,就会以为身体还没有吃饱,还可以再来一个大蛋糕。
如此恶心循环,越吃越饿,越吃越胖,不胖似乎都对不起你吃下去的食物呢……
通常,高果糖的玉米糖浆会显示在食品包装袋的配料表上,所以平时去购买食物的时候,可以特别留意一下成分表。
04吃的东西往往都是套路
如今,人们随便走进一家饮品店点餐时,总会被柜台服务员问,要小杯、中杯还是大杯。
你有没有想过,这其实落入了商家的一个圈套呢?
1967年,美国人戴维·沃勒斯坦在一家芝加哥电影院工作。他挖空心思想出了一个增加利润的方法,那就是。他挖空心思想出了一个增加利润的方法,那就是。
由于这种模式大获成功,沃勒斯坦马上被麦当劳挖走,成为其董事会成员。
他在麦当劳里坐着观察消费者的行为,他发现很多人吃薯条都会往嘴里倒完最后一根薯条,连盐和薯条碎屑都不肯放过,却不肯出钱买第二份。
于是,他提出推行大份量薯条。
因为产品主要的成本是在包装上,增加份量并不会增加成本。
1972年,麦当劳大份量薯条推出,价格却不是普通薯条的两倍,顾客因此觉得超值。
这种商业模式成功后,开始在食品界蔓延,商家都向消费者灌输一个理念: 更大份量更超值。
当时,美国的快餐品牌百事可乐旗下的塔可钟,推行了一个成功的套餐服务模式。至今,这种模式都被快餐业广泛使用。
因为超值套餐加快了服务速度。根据计算,给顾客上菜速度每减少15秒,就能给公司带来1%的增长。
而对人们来说,本来不需要吃那么多的,既然买了,那就吃吧。
在点餐时,大份饮料、超值套餐这些比较划算的思想占据了消费者的脑袋。但大部分人不会发现自己饮食过量,才是最可怕的。
而更可怕的是,人们往往吃的是大份高卡路里食品——这才是双重灾难。
05“健康食品”里的隐患
有人会说,我不吃廉价食品,更不吃垃圾快餐食品,吃得很健康,去超市里都是买有机的食物,价格而且还很贵,总不会发胖吧?
这也代表了一大部分中产消费者的心理,买这些昂贵有机食物,都是对健康生活有点要求的人。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这些人全都变胖了。比如一份蜂蜜燕麦卷,成分都非常健康,但它的热量超高……
包装上标注了水果和纤维成分的食品,人们本能上觉得它更健康,但可能饱和脂肪含量更高。
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解,而对绝大数加工食品,人们都有这样的误解。
实际上,一份看似健康的果昔的热量比一罐可乐还高。
燕麦坚果酸奶的热量也比甜甜圈还高。
90年代,由于疯牛病和禽流感等大型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人们对健康食品的期待日益加重。
在英国,很多超市看到了这个商机,即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买无化学添加的产品。几个月内,所有超市都增加了有机食品的种类。
食品产业总是有本事把危机变为商机。
通常人们买有机产品的时候,总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多花钱买健康很值得。
但专家们认为,事实上这只是人们潜意识的感觉而已。
在食品界,有一个名词叫“健康光环”。
专家表示,当人们认为某些食品是天然健康的,就自动把它和低热量划等号。
比如赛百味热量比麦当劳高,但大家认为它健康。所以一些人在吃完一个汉堡之后,还可能奖励自己一个更甜的甜品。他们觉得多吃一点不会胖。
食品专家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故意在一些M&M巧克力上标上低脂记号(其实只是在普通巧克力上打上light的字样而已),和另外普通的M&M巧克力放在一起,让人们品尝。
结果专家发现,相比普通巧克力,人们多吃了50%标注了低脂的巧克力。如果标注了低脂,人们就会多吃一点——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健康光环”。
从心理学层面解释,人们通常以二元论方式看待事物,即好的食物或者坏食物。
一旦这个食物被打上健康标签,大家就会觉得多吃没关系。
所以哪怕你只是想
好好吃顿所谓的健康食物
但背后却是无尽的套路啊……
相信道理你也懂但知难行易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呢……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