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只存在了不到九年时间,却孕育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上百位人文大师,这些传奇的人物,抒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而这个传奇属于整个世界。
从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吴大猷,到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众多性格鲜明、魅力独具的大师形象云集成为了该片突出的特色与亮点。
纪录片历时两年拍摄,采访了众多的联大学子,采访时最年轻的也已经90岁高龄。通过他们的记忆重现了当年的校园生活;摄制组还在世界各地收集到众多珍贵的影像、书信和日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西南联大校友杨振宁在观看该片之后写到:五集的《西南联大》里面有许多极珍贵的相片,日记片段,文字记录,和近年对许多联大人的访问。制片人和剪辑师用这些材料制成一部史诗样的影片,也记录了联大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贡献。
纪录片《西南联大》深刻挖掘西南联大精神,描绘了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涌现的杰出知识分子群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精英的家国情怀、治学精神和人文修养,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第一集《八音合奏》,围绕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长展开,从他们各自的经历、性格、理念、方略,探究三校可以成功“联合”的原因。在这三大师的背后,实际上是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身影。
中国高等教育第三代校长代表
左起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西南联大校门(学生沈叔平摄)
途中小憩
大队人马到来之前,要先烧好几大锅开水,让徒步一天的人们先把水喝够,然后热水洗脚解乏
第二集《刚毅坚卓》,战争,突然地到来了,象牙之塔的师生真正走向战乱中国,在跨越湘、黔、滇三个省份,行程三千多里的行走当中,他们真正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这次行走成为了联大师生的共同精神财富,“刚毅坚卓”得以成为联大校训。而这四个字,正是联大师生在昆明办学八年的写照:他们经历轰炸、贫穷、病痛,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
美国国家档案馆图片——位于昆明西北郊外的西南联大校园
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
第三集《大学之大》,这是昆明西门外的一块坟地。按照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设计”,教室盖了起来。铁板房、干打垒的墙、木格的方窗子上糊着竹纸,一下雨,就叮当叮当的响个不停。每一间挤着二三十人听课。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开了十来门课: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等。最“叫座”的课是古代神话。不单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一年级不分院系的“通识教育”让物理系的杨振宁和外文系的许渊冲成为同桌。诗词歌赋、古今中外,在许渊冲看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在这样氛围中,莘莘学子开始知道什么是大学。
1941年联大校舍被炸
西南联大远征军合影
第四集《火的洗礼》,远离战场的云南真的安全吗?从1938年9月28日开始直到1943年底,日本军队从未停止过对云南各地的空袭。轰炸的范围遍及云南全省,造成无辜群众伤亡7500多人。为了躲避轰炸,昆明西北郊的大普吉,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者先后将与战事紧密相关的农业、无线电和金属研究所搬迁到这里。国情普查研究所搬迁到呈贡的一座文庙里。在黑龙潭,物理研究所在这里建立起新的实验室。
联大租借的省立昆华师范学校校舍
张伯苓和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老师
边疆人文研究室
第五集《嘉荫长留》,在滇八年,西南联大的师生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精神,对云南本地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创办各级学校,改变着云南的教育面貌。西南联大和云南,因为国家的命运而相遇在历史长河里,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相得益彰。
部分内容转载自公众号“纪录中国”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