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路文化街”打造演艺产业生态圈
江宁路上正在修整的美琪大戏院。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经过5年多的修整,美琪大戏院将于今年年底再次迎客。据了解,戏院入口除了原有“美琪大戏院”的字样外,还将竖起“现代戏剧谷”的招牌。由此,“江宁路文化街”的打造揭开序幕。
昨天,静安区与上海文广影视集团正式签署《共建静安区江宁路文化街战略合作协议》。这条历经115年沧桑洗礼的街道将重新焕发青春,注入更多的戏剧文化、时尚文化元素。
作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沿线的一条支马路,江宁路凭什么来打造一条“文化街”呢?
旧名“戈登路”处处皆历史
江宁路筑于190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其命名为“戈登路”,取自清朝雇佣军、洋枪队首领戈登之名。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戈登路被改称为江宁路,并沿用至今。
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江宁路与“文化”两字似乎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里先后出现了美琪大戏院、大华饭店、大都会舞厅、新仙林舞厅等一批地标建筑。江宁路66号,美琪大戏院称得上闻名遐迩。这座建于1941年的戏院定名“美琪”,取“美轮美奂,琪玉无瑕”之意,被誉为“亚洲第一”。是年10月15日开业第一天,大戏院特意将美国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的五彩歌舞片《美月琪花》作为首场公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琪成为上海放映西片的首轮影院。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复出首演便选定此地,为期10天的演出轰动一时。解放后,美琪成为全市以歌剧舞剧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演出场所,同时还一度成为上海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1954年8月,上海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此举行。
位于江宁路、南京西路口的梅龙镇酒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艺界有着难解之缘。1938年3月,京剧票友俞仁达等人开办了主营淮扬菜点的这家酒家,取名“梅龙镇”,源自古典京剧《游龙戏凤》的别名。这里还曾是当年中共地下党和文艺界进步人士经常聚会的地方。周扬、夏衍、吴仞之、田汉等常在此秘密商谈工作。
曾经占据北京西路与南京西路之间大片区域的大华饭店,更承载了上海滩时髦洋派的印迹。作为20世纪20年代顶级的豪华饭店,这里曾经举办过诸多重量级婚礼。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此举行婚礼,当天1300多位宾客凭印有宋子文私章的请柬入场,当时报纸大幅刊登了这场婚礼的照片,并刊长文报道。
名人艺术家曾汇聚于此
除了繁华商圈与多家演艺场所,江宁路也曾集聚了不少近现代名人。
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在如今的江宁路、北京西路口建造了自己的寓所“观渡庐”。出生于新加坡的伍廷芳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洋务运动开始后,他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他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总长,主持南北议和。根据史料记载,1910年伍廷芳称病寓居上海,并自号“观渡庐老人”,这所建筑为砖混结构,属英式古典主义风格。
除了宅邸,江宁路上的一些普通民居也相当“不普通”,比如江宁路83弄4号的“江宁大楼”,朴实的外表下,却难掩其中熠熠星光——诸多领域出类拔萃的名人学者都曾在此留下过身影,交响乐作曲家吕其明,滑稽演员周柏春,电影导演谢晋,肖像画家哈定,中国著名报人、《文汇报》《大公报》创始人徐铸成……都让江宁路平添浓郁的文化气息。
传统遇上现代聚集文化资源
经过世纪洗礼,江宁路这条颇具人文底蕴的街道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从美琪大戏院、艺海剧院到江宁路沿线的各类文化场所和单位,“双点支撑,连点成线,文商互动,辐射周边”的规划思路让江宁路具备了打造以戏剧为主要元素的文化街区基础。
除了传统剧院之外,“文化街”还将毗邻美琪大戏院的北京西路1013号纳入规划中,这里将被改造成一座时尚、先锋的“浸入式剧场”。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钟璟表示,所谓“浸入式戏剧”就是让每一位进入剧场的观众,都有可能成为开放式戏剧角色的一部分和戏剧情节的推进者。
静安区区委书记孙建平说,文化不是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而是融入生活的一种元素。静安区将充分挖掘利用区内文化资源,展示文化的魅力。静安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爱华表示,筹划积累多年的“现代戏剧谷”将作为现代戏剧的聚集平台,充分发挥核心剧场辐射周边的效应。未来,希望通过“江宁路文化街”逐步聚集包括演艺创作人才、演出制作、票务营销、文化资本等在内的重要资源,完善演艺产业链上的功能,建成一个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演艺产业生态圈,孵化中国原创的经典剧目,培育更多中国本土的编剧、导演、制作人等演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