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制作人”新创戏曲作品
本月17日、18日,由陈少云、关栋天领衔主演的新编京剧《金缕曲》将在上海大剧院二度上演,而就在上个月,越剧《红楼梦》和昆曲《春江花月夜》一头一尾分别上演,前者重现1999年首演盛况,后者5000张演出票全部售罄,并引起巨大反响。一个多月的时间,上海大剧院连续上演3部戏曲作品,在业界引发关注。更值得探讨的是,这3部作品,剧院不再只是单纯的场地方,而是以制作人、投资人、合作方等多元身份参与制作。有专家指出,参与制作,不只是拓展剧院职能,还能创作更多符合剧场定位的作品,为新创的戏曲作品进入市场保驾护航。
创作主体多元化,剧院跨界合作打造“定制版”
登上上海大剧院的这3部戏曲作品,分别呈现了3种剧院方参与制作的模式:《红楼梦》是与越剧院联合出品,《金缕曲》中成为制作方主导创作,而在民营演出团体主导的《春江花月夜》中,上海大剧院则是作为第一出品方和投资人出现。
近些年,剧院参与到作品的上游制作,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家大剧院、天津大剧院每年均推出数部独立或联合制作的舞台作品。英国国家剧院等海外剧院也携代表作,与国内剧院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制作经典作品的中文版。有的剧院甚至建立了配套的舞美基地,为前期排演、舞美服装制作储存提供服务。剧院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制作,不但拓展了经营渠道,也提高了场地的使用率。
有业界人士指出,在舞台新创作品的推动上,有些制作方对制作人的职能并不清晰,把制作人单纯看成是出品方,看作是一个投资人,甚至仅仅看成是简单的联络人,造成剧目推出之后,艺术质量和演出效果都大打折扣。戏剧制作人武福森也认为,制作充当的是项目统筹整体调度的角色,从前期团队搭建到创作推进,协调舞美与编导的合作,再到后期市场营销,以及最终现场演出,每个环节都要制作人严格把控,这就要求制作人对整个戏剧圈和话剧市场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有专家认为,剧场方扮演“制作人”角色的时候,要能更加直观地提供市场讯息,明确观众的需求。对于新创作品来说,有了渠道的保证,作品的创新也就放开了手脚。在市场和观众之外,剧院方在担任制作人时,能够打造出更符合剧院定位的“定制版”,同时也更有利于打通各个环节,促成跨界合作。
传统戏曲如何在大剧场更好地呈现
对于密集上演戏曲作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认为,剧院定位是综合性的,既要有歌剧、舞剧等西洋艺术的普及,也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度。然而,从戏台移植到大剧场,改变的不只场地这么简单。
由于舞台空间更大,传统戏曲“一桌二椅”布景就要作出相应变化,使之既要符合戏曲写意的美学精神,也要适应大剧场的呈现。而在戏曲作品的选择上,也会偏重表现大场面的作品。16年前与上海越剧院联合制作的《红楼梦》,在上月以“殿堂版”与观众见面,其中元妃以 “半副銮驾”仪仗登场,在舞台上营造出达40米的纵深感。
相比于有本可依的《红楼梦》,《春江花月夜》作为一部新创作品,如何让传统戏曲适应现代大型剧院这样的环境,就需要主创在舞台和视听效果方面作出创新与探索。在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叶长海看来,《春江花月夜》舞美灯光多变、服装精致,融入了当代的创作理念,带给大家全新的视听感受。这样的探索,也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对古老的剧种产生浓厚兴趣。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如何在大剧场里更好地展现传统戏曲美学,完成戏台到大剧场的完美移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