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家书身边事,耄耋老人的30多本日记本记录改革开放岁月
三十多本日记本静静地倚靠在客厅沙发旁,家住金山朱行居民区的方如泉今年已88周岁了,从2000开始,他就坚持每天写日记,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家庭变迁,亦或是夫妻相处、儿女养成之道等普通的人生感悟,他都一一用笔记录。一本本日记,诉说着时代、家庭、个人的昨天和今天。
当被问起写日记的最初原因,方如泉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这代人,生于旧社会,经历过烽火的洗礼,一路坎坷颠簸。如今,步入老年,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温暖,今昔对比,感觉很知足。我常想,现在生活好了,有了很多自己的时间,我要把每天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质朴的话语,释放的是那一代人特殊的情怀,用记录的方式见证,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痕迹。
对于方如泉的个人情况,日记上详细地记载着“1930年9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闸北区天主堂附近,抗日战争爆发,去(金山区)后岗镇。爸爸在染坊工作,我在后岗读书。后来,爸爸开了一家染坊,我在店里学习......为了生存,从市区迁到郊区,想尽一切办法,让一家人得以在烽火连天中不分离。”
国事·与时代同频共振
“2004年8月29日,晴。今天,雅典奥运会落幕,中国健儿获得奖牌总数63块,位列第2!”
“2003年10月19日,晴。中国跨海大桥31公里圆满完成。”
“2004年上海平均年龄79.8岁。”
“2005年3月21日,晴。金山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朱行镇建制,金山工业区管委会对原朱行镇区域行使管理职能,这是朱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今日开始发放3000亿元国库券”
……
“神州5号安全返回大陆,围绕地球14圈后,航天员杨利伟顺利返回。看到这个新闻,我太激动了,我要把中国航天史上的这件大事记下来。”这是在2013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的一段话。在方如泉的日记里,涉及国家、市、区层面的大事,他都一一作了记载,有时会附带上自己的一些心得感悟,有时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或是一句电视广播宣传语。形式上有时是手写记录,有时是当天的新闻报纸剪贴。近二十年来,几乎所有社会变迁的大事件都在他的日记本里有所体现,古稀后的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关心和关注着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方如泉说,“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对比,感触特别深,对国家和党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感恩,所以每当听到有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政策颁布,重大活动开展时,总会习惯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一来使自己常怀感恩之心,另一方面也拓宽与小辈交流的话题,不被时代洪流所淘汰。”
家书·家庭冷暖化笔尖
如今,这30多本日记,已成为方如泉的宝贝。每天,他都会郑重其事地整理一下那摞日记本,擦拭一下上面的灰尘,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他的日记里,除了对社会大事的关注,更多的记录家庭琐事,以后对妻子日常生活的照顾,有对小辈的殷殷期望,有对日常家庭趣事的回味……字里行间,亲情浓厚。
方如泉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四代同堂,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儿孙绕膝。除去他一个女儿患病早逝给他带来一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其他都可以算得上完满。在众多的儿孙辈中,老人最喜欢和最挂念的便是小外孙女雯雯。外甥女进入大学那年母亲病逝,此后父女两人相依相伴。方如泉虽然很担心外甥女,但无奈路途遥远,不能时常去看望,于是他就用写信的方式寄予了对孙辈的关爱。
“在学校里要注意饮食卫生、穿着当心、安全走路、爱护身体、认真学习……”“爷爷奶奶身体很好,勿念!”每一封信,方如泉都事先在日记本上酝酿一番,最终落到信纸上,寄去他最深沉的思念。无声的往来信件,成了祖孙间最默契的语言。
身边事·保留情怀之本真
因为文字的记录,闲暇时光,方如泉习惯了对身边的人和事多一份观察和感悟。
“上海市九龙模范中学高考100%考上大学,有一服装公司资助50万帮困助学。”“好人彭亚芳四十年如一为社会大众献份血。”“写在庆祝国庆68周年的感悟:今年是国庆68周年的大喜日子,回忆起68年前的中国,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吃不饱穿不暖,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今天没有棉衣穿,晚上睡觉没被头盖.......1949年全国解放了,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字里行间,藏不住一位经历过大风大雨的老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也正因为有了这份情怀,2015年开始,方如泉决定每月拿出部分退休金帮助社区里困难的居民。从最初的每月100元到200元,年前方如泉就准时将爱心资金交至居委会,他说对现在的生活没有一丝抱怨,全国解放、改革开放,他都是见证者,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中,他也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做点小贡献。
虽已入冬,天气渐寒,但方如泉和往常一样,从外面锻炼回来,就做在客厅书桌前,记录着一天生活的所思所悟。他要把这一切幸福生活都记录在纸上,等小辈们回来了,就念给他们听,几代人一起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作者:杨红妺 潘丹 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