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他们毕业、结婚、生下大女儿Jane。金斯伯格在怀孕期间,和丈夫一起考入哈佛法学院。当年全院录了500个学生,只有9个女生。
《以性为本》剧照
金斯伯格一边修学,一边照顾刚出生的女儿,本已憔悴不堪。丈夫的一纸癌症通知书,更是让她肩头一沉。在哈佛的那两年,照顾病夫和幼女,占去她大量的精力。直到深夜她才有空钻研学术,因此整整一年,每天只能睡2个小时。
非人的磨难,就用非人的意志来拼。旁人都等着看她的笑话,嘲笑她“女人果然不行”。她反倒拼成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要知道,这家期刊有个硬性标准:在世界顶级学霸云集的哈佛,年度绩点排名前25。
为了照顾病弱的Martin,金斯伯格放弃了哈佛的学位证书。毅然决然跟着丈夫前往纽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深造。在金斯伯格的照料下,Martin的癌奇迹般地痊愈了。
《以性为本》剧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女性似乎只配当“贤妻良母”。金斯伯格想改变这一点,她不仅想当一个优秀的女人,更想当一个优秀的人,但是她一毕业就碰了壁。
尽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举着含金量极高的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推荐信,全纽约依然没有一家律所敢录用她。没有其他理由,只因“她是女性”。哥大法学院教授Gerald Gunther,气愤地站出来为她说话:“如果你不录取她,我将不再给你推荐任何哥大的学生!”
在职场受尽不公正待遇,金斯伯格依然坚持用知识和优雅,为女性争取应有的权利。她经手的300多个案件,足以改变整个社会对女性的看法。为什么女孩不能上学?为什么女孩不能做某种工作?为什么女孩拿不到选票?许多法案在以性别为前提时,就已经失去了公正。如果没有这样的平权先驱,我们将身处黑暗而不自知。
1970年,她与其他人共同创办了《女权法律报》,这是全美第一份关于妇女权益问题的专门法律杂志。1972年,金斯伯格成为第一位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
作者: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柳青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