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给中国科学界抹黑!贺建奎编辑受精卵诞生抗艾滋病婴儿,百余位科学家发表声明谴责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宣布诞生。这则消息今天一传出,立刻令整个中国生命科学界震怒了!
“如此不尊重生命,是给中国科学界抹黑!”就在刚刚,122位中国生命科学家联合发布声明,对这个不顾伦理、不负责任的实验给予严厉谴责。明天,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即将召开。
“天生能免疫艾滋病”不是一件好事吗?可了解技术细节和风险的生命科学家却深知,这其中埋了多少可怕的“地雷”。
改变一个基因免疫艾滋病?可能性不大!
▲深圳学者贺建奎
今天,深圳学者贺建奎在深圳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CCR5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消息甫出,立刻就引起了中国生命科学同行的公愤。
“随意修改一个基因,即使没有脱靶,也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用“坚决反对、强烈谴责、对生命太不尊重”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他的实验室早在2013年就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鼠上实现了基因治疗,“对生殖细胞进行强行突变,是非常危险的!”他说,在基因编辑中,采用不同方式会产生不同后果,被编辑的基因有些功能可能消失,但也可能产生一些新功能,这是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完全控制的,“就这样贸然诞生两个小生命,她们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权,这是对她们的生命与健康的极端不负责任。”
一位深入研究过CCR5基因的学者告诉记者,该基因的确在艾滋病病毒(HIV)早期入侵人体时发挥作用,但这个基因所涉及的生理功能并不仅仅是HIV感染,它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心血管都有影响。更何况,HIV感染并非只有CCR5一条途径,因此即使改变了这个基因,也未必能完全让小生命对HIV免疫,“这种改变是否对未来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有所预期,或者有了足够的应对措施,我个人觉得都要打个问号。”
122位科学家发布声明,“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要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就在18点不到,122位科学家发联合声明:强烈谴责“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
在声明中,他们指出:“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确实不排除可能性此次生出来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义和将来继续执行带来的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国家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明天,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就要在中国香港召开。贺建奎也将参加这一会议。
早在2015年,中山大学学者黄军就在全球率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人类的胚胎,引起全球科学群体的关注。此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首届全球基因编辑峰会上,科学家们达成了一项共识:鼓励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和在体细胞层面上的临床应用,但是对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需考虑技术、社会以及伦理问题,属于限制级研究。
2017年,美国科学院公布了《人类基因编辑:科学、伦理以及监管》的报告,以促进该技术能更好地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同时加强基因编辑的伦理规范。
从目前公布的伦理审查材料来看,贺建奎的这项实验伦理审查的通过是在今年3月7日,而他宣称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是在11月,可见早在伦理审查通过之前,他已在着手进行这项实验。这显然是不合伦理规范的。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2017年2月,贺建奎在科学网曾经就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撰文称:“不论是从科学还是社会伦理的角度考虑,没有解决这些重要的安全问题之前,任何执行生殖细胞系编辑或制造基因编辑的人类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无需基因编辑,也可阻止艾滋病传染
“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中国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表示,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已可100%生出健康可爱的孩子, 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
其实,即使母亲感染HIV,只要通过药物降低并控制HIV浓度即可组织HIV的母婴传染。
这意味着,即使出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染的目的,也完全有更安全可靠的方法,这项研究根本没有必要。
据一些财经媒体透露,除了做科研,贺建奎同时还是生物医疗领域的一名商人。目前,伦理审查中涉及的深圳某医院相关负责人也否认了实验是在该医院进行的,孩子也并未在该医院出生。究竟真相如何,还有待更深入的调查结果。
作者: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