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举办的这个展览为什么动人?它是摄影界的“请回答!1978-2018”
余慧文《鸟瞰浦江》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正在上海举办的这个展览,让人仿佛置身于时间的隧道,一幅幅画面以独特的审美艺术从某个侧面真实记录上海改革发展的历史变迁,从市民日常百态到城市现代空间,无不透露着时代的脉搏和奋进的韵律。
余慧文《流光溢彩》(2010年外白渡桥)
展览名为“时空影像1978-2018”,展出的是余慧文、龚建华两位摄影家的作品。
余慧文女士数十年来潜心摄影创作,善于运用数码接片技术,以高清晰、超宽幅的画面特色,展现大自然与都市人文景观的雄伟面貌。
这些以上海城市变迁、都市夜景、世博等元素为主题的宽幅彩色照片,取景开阔、气势恢宏,彰显了上海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
余慧文《古帆醉浦江》(2012年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原高阳路码头)
这些照片不是拍出来的,实际上是走出来的。余慧文虽然头发都白了,却还像年轻人一样为了一张理想的照片,热衷于成为“爬楼党”,只为寻找最佳视角。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林路说:“余慧文老师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上海美的呈现,里面还有更多的社会学、地理学。这是对时代记录过程当中的一种敏感。”
余慧文《绽放时刻之一》
龚建华先生从事专业摄影40余年。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他开始关注“上海弄堂之人文、社会、历史文化”与“石库门建筑特色”,他悉心钻研、投入大量精力,创作了一大批既有高度艺术欣赏价值又不乏记录城市发展档案的影像珍品。
这些作品多是小尺幅的黑白作品,呈现出的是人生百态、市井温情。
龚建华《上海的钟声》,2017
龚建华镜头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给了人们很深的印象。无论三轮车夫、剃头匠,还是刷马桶的老人、等着买股票的股民,都被他的镜头温柔以待。
龚建华《妈妈做的早餐》,2005
“龚建华的照片非常注重细节,非常平民的细节,各种各样的细节,包括水里弄了木盆,但是人留着笑容。这种细节很感人。”作家胡绳樑说。摄影家陈海汶则说:“龚建华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真实。他只是凭直觉和本能按下快门,没有调动任何东西,拍下他所看见和感受到的真实,作品却格外具有生命力。”
有人感叹:“这样的作品必须放大,只有放大的观看方式才最合适。”
龚建华《弄堂行舟》,1994
感慨于两位摄影家这些作品所激发的情感共鸣,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在近日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研讨会上说:“摄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集,也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景,它们既是时代的记录者,又有摄影家根据各自不同人生感悟和视觉的独特切入点。”
龚建华《黄浦江上放木排的工人》,1980
据了解,记录时代的影像作品正成为中华艺术宫着力拓展的收藏、研究重点;余慧文和龚建华也表示将把“时空影像1978-2018”部分作品捐献给中华艺术宫。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