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房里的“文人草”是什么?
2018-12-05信息快讯网
江南菖蒲和书画艺术联展日前在上海松江金泖渔村内的浦江之首艺术空间举行。万物萧瑟之际,菖蒲不改“忍寒苦,安淡泊”的特性,仍是一片蓊绿。本次展览展出由苏浙沪逾20位菖蒲名家种植制作的500盆菖蒲艺术作品和由陈佩秋、林曦明、韩敏、唐逸览、程多多等50多位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艺术家创作的以菖蒲为题的百余件书画作品,并辅以讲座、雅集,传播以“蒲”为媒的中国传统文化。
小小菖蒲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日常雅趣与文化品格。它“不假日色,不资寸土”,是古代文房的雅物“文人草”。《诗经》有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菖蒲在野外多生长在溪流旁的岩石缝中,生命力顽强,颇有质朴之美。
宋代文人对菖蒲多有推崇。苏东坡曾记录自己从野外采集菖蒲栽种的经验:“惟石昌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又有诗文写在文房中种植菖蒲的意趣:“斓斑碎玉养菖蒲,一勺清泉满石盂。”陆游亦留下菖蒲诗:“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诗中不仅有赏蒲的雅兴,也寄托了文人雅客高洁淡泊的风骨。上海近现代也有许多文化大家喜爱菖蒲。其中又以吴昌硕、朱屺瞻等最为有名。此次江南菖蒲和书画艺术联展旨在发掘中国独特的蒲草艺术底蕴,展览将延续至明年1月11日。
作者:吴钰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汇早读 | 看不懂董其昌,就不算真正看懂中国画
上海马路40年 | 华山路:时窄时宽的街面走出中国演艺界“半壁江山”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搭载26万中国人名字,不一定有你的,但一定有你偶像的
书院,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力量——写在“中国梦”提出六周年之际
历代文人雅士为何都爱这盆“野草”?他们在江南菖蒲大会给你解答
《贴身保镖》成今年最火英剧,男主角有望当下一任007电影主角
当英雄俄狄浦斯退守到室内,他在幽闭的房间走向何处?
文汇早读 | 新中国第一支“国测劲旅”,一支顶天立地的“开路先锋”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跳进绘本,本土图画书不妨从当代文学“挖宝”
惊心动魄营救8名在伊拉克被劫持的中国同胞,四闯“死亡之路”终于安全护送回国
他是飞越莫斯科红场的唯一中国人,驾驶P-5战斗机接受各国元首检阅
【深读经济】中国40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纪略:大地为证
【中国那些事儿】数十年在葡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教师伉俪谱写中葡人民友好交往佳话
2018年的最后一天,这个册页书法作品展竟把文人茶室和书房搬进了展厅
将文房四宝由来、皮影戏制作、九色鹿故事教给自闭症青少年,他们会设计出怎样的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