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获南海“出生地”玄武岩样品,有望揭开“母亲海”初生之谜
▲位于南海海下近4千米处的U1503A井口(来源:IODP)
“国际大洋钻探368X航次在南海北缘的U1503A井深钻成功,获取了珍贵的基底玄武岩岩芯,实现了南海研究的又一突破。”今天一早,“决心号”上获悉喜讯。
南海是中国的“母亲海”,控制着东亚的气候,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南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表示,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盆的“出生地”获取关键的岩浆“DNA”样品,对于在南海“寻根”,回答海盆如何张裂的问题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对中国来说,南海素有“母亲海”的别称。但遗憾的是,科学家们一直无法准确说出“母亲海”的年龄。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介绍,关于南海海底开始扩张和停止扩张的时间,圈内一直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南海形成于4000万年前,也有一说称,南海海底扩张停止的时间大概在1500万-1600万年前。
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过去科学家们对南海的定年,主要依赖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做的都是间接推测,拿不到最直接的证据。汪品先说,掌握南海演变历史,解惑的“钥匙”不在边缘,而是在海盆中央。把基础的科学问题搞明白,深海资源勘探等应用研究方能跟进。
▲大洋钻探获取的南海海底岩芯 (林间 摄影)
在“决心号”上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表示,近年来,来自14个国家的几十名科学家曾“三顾茅庐”,试图在南海“出生地”钻取基底玄武岩样品。但要在近4000米的南海海底,用钻杆穿透近1700多米的岩层,在深海钻探技术上具有极大的挑战,关键是要采用技术手段防止井壁坍塌。
尽管2014年和2017年,科学家们的两次冲刺均未成功,但积累了大量的深钻套管技术经验,而且U1503A井的1000米长的钢套管就是在2017年先期布放的。
“天时地利人和”,这一次,“决心号”上传来了喜讯。“我们终于在U1503A井打到了基底,获取了期待多年的玄武岩岩芯。”参加航次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珍兴奋地与记者分享。他们在船上已经对岩芯的基本物理属性、部分化学元素含量等进行了测定,可以确定基底为科学家寻找多年的玄武岩。
据了解,U1503A井位置的海水深度约3868米,从海底往下,共钻探约1710米。此次钻探打破了在南海科学钻探最深井的记录,同时U1503A井跃入了国际大洋科学钻探50年历史上前五深井之列。
“这次在南海成功打了一根‘金钉子’,科学意义含金量高。航次后,科学家们将对岩芯进行高精度的地球化学定年与分析,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并结合定量化模拟,争取在南海成因机制上获得突破。”林间说。
据悉,国际大洋钻探368X航次由科学技术团队、钻探团队、船队与支撑服务团队组成,近百人在南海昼夜深钻。“决心号”于11月17日离开香港,开赴南海,并将于12月8日凌晨返回香港。
编辑:沈湫莎
责编:唐闻佳
来源:综合科学网、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