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手艺失传了,电影的匠心如何维持
▲ 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现场。(上海电影博物馆供图)
在很多传统技艺纷纷失传的今天,电影工业的匠心如何保持?
正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的“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
与此同时,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举行的“高科技与中国电影的新时代”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的话题也聚焦到一点:随着高科技元素不断注入电影的各项工种和环节,很多传统技艺不可避免地失传了。但电影作为一套工业体系,在胶片时代积累下来的分工意识和标准意识,仍然应该得到贯彻。
一些工种消失的背后,是被技术进步改变的业态
“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历时半年多的筹备,最终展出的是50余幅以上海电影为主的电影海报以及电影气氛图。
无独有偶,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同样举办了一场“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展出来自上影、长影、青影、潇湘等许多电影集团的206幅海报。
接踵而至的展览不仅激活了人们对于那些经典影片的回忆,也把“电影院的美工师”这个随着手绘海报的消失而退出电影行业的工种,重新拉回了人们的视线。“永远的画面”海报展的策展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告诉记者,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上世纪80年代,专职美工师是上海电影院的“标配”;每次有新片上映之前,美工师们便各显神通,绘制海报,供自家影院张贴在大门口。电影院门口的海报尺寸巨大,绘制起来非常不易,但是美工师们因为技术娴熟,所以都画得很好。大部分影院的美工师都是参照片方提供的海报模板来画,但也有一些技术特别好的美工师,会画出自己独特的海报。著名画家陈逸飞也画过电影海报。
然而,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画海报的美工师渐渐成为了一个消失的工种,美工师们的技艺也随之失传。
▲ 电影《庐山恋》海报。
因为科技发展而失传的,还包括木工、漆工等在内的不少特种工艺。桑弧当年拍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十八相送”那个片段用了一个手绘的背景,非常漂亮,但是现在具备这种手艺的匠人已经找不到了。石川提起自己几年前为上海电影博物馆策划布展的时候,邀请了不少原先电影厂的老师傅来帮忙,比如四楼《马路天使》的缩微景观,就惟妙惟肖地还原了当时片场的场景、物品与人物。“那些师傅特别开心,因为很久没有用武之地了。”
工种和技艺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比如因为有了3D打印,剧组得以不依赖人工而更快地制作和还原特殊道具。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些仍然存在于行业中的岗位,专业水准似乎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
华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沈嘉熠本科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她看来,技术进步给电影工业带来的一大变化,就是业界对于许多工种的技术要求发生了变化。简单说,就是很多岗位的工作都可以通过后期制作来完成或者调整。她以顾长卫为例:当年他拍一部电影,摄影师现场准备着两千片滤镜,随时准备应对镜头对光影的不同要求,现在不需要了。同样的,因为有了庞大的数字声音素材库,拟音师不需要再去琢磨如何用黄豆或者开了口的旧皮鞋模拟各种声音效果。
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工业,更需要匠人精神
业内人士指出,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为电影工业提供了新的引擎,另一方面导致了一些工种和技艺的失传,尽管令人遗憾,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如果胶片时代确立起来的工业标准和专业态度,也随着工种和技艺一起消失,这是我们在电影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真正需要警惕的事。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是目前中国电影行业中唯一一个国家级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该所高新科技研究部主任刘达注意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已经率先完成了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转换。目前中国数字银幕的总数达到六万块,位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我们在影片的制作质量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少差距。
▲ 电影《爱情啊,你姓什么》海报。
原因何在?单说很多一线电影人都深有同感的一个现象:许多片场技术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电影专业的相关训练,有不少纯属打工状态。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开心麻花影业董事长刘洪涛说的:“我们拍电影时,很难找到某个基础岗位特别专业的人才”。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行业生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导演告诉记者,在片场,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技术岗位上一旦有人获得了专业学习的机会,却不是将“成为这个岗位上技术最好的那一个”作为目标,而是迅速放弃了原来的工种,向着更高级别的岗位发展。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詹成大说,“各个专业只要有机会都想要成为导演”,已经成为电影产业中难以解决的矛盾之一。
在上影集团导演郑大圣看来,科技发展的确导致了一些工种的技术要求降低,然而总体而言,电影史是视听技术的发展史,从材料、器具到媒介等等,工艺标准一直在上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在“高科技与中国电影的新时代”论坛上也表示,一部电影史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带动电影艺术进步的历史;今天,当现代电影工业制作体系与高科技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技术水准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岗位分工,细化行业标准,提高每一个环节的专业性,成为中国电影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本报记者 邵岭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