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海外的,何止中国古董,还包括相当数量的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
【摘要】上海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海外收藏研究”入选国家级重点课题
近百件齐白石画作汇聚在布拉格国立美术馆;海报、插图、月份牌等中国近现代商业美术资料完好保存在福冈亚洲美术馆;哈佛大学藏有难得一见的李叔同画作;徜徉于柏林东方艺术博物馆,能与关良的戏曲人物画邂逅……
海外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不仅限于中国的古董,也包括相当数量的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可惜它们散落四方,甚至长久被人遗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近日启动的“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海外收藏研究”课题,就是试图寻踪海外,拼接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版图。这项研究新近入选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唯一入选的重点项目,引起学界高度关注。
“中国近现代美术本是在国际语境中发展起来的,研究眼光仅局限于境内远远不够。我们想调动国际资源把这个中国故事说好。”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海外收藏研究”项目负责人李超教授日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坦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不应是简单的书斋式研究,而应是与社会发展相呼应的生态研究,把‘回头看’与‘向前看’结合在一起。”
沉睡彼岸的“林风眠”们中,可能隐藏着未被发现的文化交流通道
不同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自成体系、自守一方,中国近现代美术不能从世界美术史潮流中割裂来看,在其发展历程中,留有很多中西交融的痕迹。李超告诉记者,20世纪上半叶,徐悲鸿、林风眠、潘玉良、常玉、颜文樑、刘海粟、张充仁、庞薰琹、关良等一大批中国年轻人留学、游学海外研习艺术,大致可以分为留日、留法、留比利时三大群体。这些人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尤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而他们留学时期的创作,在海外办展、国际交游的文献资料,很多留在了海外。
碎片般的海量信息中,不少仅剩隐隐约约的线索,等待人们顺着这些蛛丝马迹深入探究。它们有的来自当年模糊的记载,比如20世纪二十年代,有报纸刊登林风眠的《春之晨》作品信息,特别提到原作“为西人购去”;193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傅雷编《刘海粟》(“世界名画集”第二集)显示,刘海粟的三幅油画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被法国机构及私人收藏。也有的来自近年的新发现,比如有学者发现柏林民俗博物馆竟然藏有多达17幅晚清宫廷肖像画;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有的中国近现代绘画数量可观,涉及的名家很广,画种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等。当然,还有更多信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长久地被遮蔽,成了“看不见”的美术资源,等待再度挖掘。
当年购藏“林风眠”的到底是哪一位西人?京都国立博物馆为什么会拥有如此丰富的中国近现代绘画收藏?在李超看来,每条线索背后都有来龙去脉值得寻觅,都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不容忽视的。东京艺术大学藏有的44幅中国早期油画留学生自画像,便是其中一例。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是东京美术学校,20世纪上半叶不少中国留学生都曾在此深造。这所学校有一项传统:西洋画科的学生在毕业时要给母校留下一幅自画像。从1905年到1946年,共有44位中国留学生的自画像留在了学校。1911年李叔同留下的自画像就在其列,这也是李叔同存世稀少的画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那段时间,于此毕业的学油画的中国留学生共有52人,也就是说,至今还有8幅自画像下落不明,其中不乏汪亚尘这样的名家。
“寻踪、解密这一条条线索的过程,就是国际化视野不断打开的过程。近现代历史上的国际艺术交流很频繁,其中可能就隐藏着未被发现的文化交流通道。”李超指出。
国际语境下的不少中国近现代美术名家,曾站在与国际名家交流的同一平台
“莫奈、毕加索都是优质国际艺术资源的代号。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不少名家,当年也具备了成为优质国际艺术资源的先决条件。他们曾站在与世界级名家交流的同一平台之上。”李超告诉记者。
比如,当年有不少中国画家都曾参加过法国官办体制下的顶级展览——法国沙龙展,与国际一流艺术家同台论艺。早在1924年,法国沙龙展上就出现了方君璧《吹笛女》《老道》、林风眠《摸索》《生之欲》等中国作品的身影;1929年,颜文樑带着三件作品参加法国春季沙龙,其中《厨房》获得荣誉奖;同年,刘海粟将油画《前门》带到法国秋季沙龙,随后,他的《向日葵》《休息》又入选1930年法国秋季沙龙……
当年中国美术学子留学的艺术院校主要集中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东京美术学校等国际一流美术院校。这些中国美术学子也将当时世界上最前卫的艺术思潮以最快速度带到中国。20世纪三十年代成立于上海的油画艺术团体“决澜社”,就提出以现代艺术振兴中国艺坛。这个团体的成员大多此前刚在海外切身经历过欧洲主流的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潮流,深知现代主义的发生是一种文化生态,必须将艺术与设计相结合。也即,艺术不仅解决观赏问题、涉及表现形式,更要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改变人的生活功能。
对于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源,李超认为当务之急是摸清其在世界范围的分布,其中,收藏是一个重要的支点。收藏虽是个体文化行为,但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书写,还没到盖棺论定的时候。真正完整的藏品特别是流失在海外的,我们的了解还很不够,这对深入的研究是很大的制约。”在李超看来,“摸清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海外收藏版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推进东西方文化艺术双向对话的过程。最终不仅将提升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国际影响力,也将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城市文化竞争力。”
作者:范昕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