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西村,看见年轻人改革开放的活力

2018-12-11信息快讯网

在华西村,看见年轻人改革开放的活力-信息快讯网

“谁说华西村的年轻人没有闯劲?”

史宇杰走在空旷的水稻田里,任凭冰冷的雨夹雪沙沙地打在身上。国外优秀的稻米精细化管理经验告诉他,从始至终步步都要全力以赴,生产流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陷,都会对品质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从2年多前放弃华西食品厂舒适的工作条件,来到一山之隔的山北水稻基地种田开始,史宇杰就难以自拔地迷上了脚下这片田野的味道。

很多人曾笃定地认为,在工业化程度极高的华西,不会再有农民。在重拾农业的问题上,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是坚定的支持者。他提出“既要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的‘农村都市’”。不过,他始终将目标锁定在年轻人身上。

2015年底,吴协恩召集村里35岁以下的年轻人开会,提出要选拔几个人到日本学习水稻种植。从三百人到三十人,再到最后的七人之一,史宇杰在严苛的“学徒制考核”中坚持了下来。回国后,史宇杰立刻投入到水稻生产中,平田、播种、插秧、管理、收获……这些传统的农事本领,他相比聘请的农业工人不遑多让,甚至更加细致。

“我们用盐水选种,最多可能淘汰30%。老农民不理解,觉得浪费。我就对他们说,走精品路线,不用农药、化肥,那种子必须抗性要强。种子如果不合格,后面的环节做得再好,品质也不会好。”史宇杰说。

山北基地精品育秧的名气传开后,周边农户为免去麻烦,都排着队找他们育秧,技术服务成为基地的又一收入来源。现在,基地花重金购入烘干、加工、储藏设备,全部对外开放,计划将一条龙技术服务做成品牌。

山北水稻基地的职工中,90%以上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华西村全村职工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也达到29.6%。

十多年前的一个介绍人签名,让钟洪安至今难以忘怀。他是一名来自四川的80后,在华西特种化纤厂工作已超10年。当时,在国家西部计划中表现出色的他和其他200多位年轻人一起,被华西村选中。钟洪安笑着说,他在华西结婚生子,和当地人享受同样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如今,华西全村39%的企业高管、59%的中层干部、92%的员工均来自华西以外。

去年华西村开始的用人、机制和股份等3项改革,对史宇杰们和钟洪安们而言,都起到了激励作用。过去,华西人作为职工有工资、奖金收入,作为村民有年底按股分红,奖金的80%作为资本参股,第二年按股分红。改革后,华西中心村村民不再实行二八分红,在企业中则与外来员工同工同酬。

吴协恩憧憬:“我希望今后提到华西,人们想到的不仅是华西有钱,更多是华西的美丽、创新、公平和文化。”

作者:报记者赵征南 驻苏记者叶志明
编辑:邵大卫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