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水下救人与死神赛跑 50岁的他摘获国际海事组织2018“海上特别勇敢奖”
钟海锋从水下救出一名幸存者。
大洋网讯 一周前,50岁的钟海锋刚刚去了一趟伦敦,在2018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奖典礼现场,他获得了该典礼的最高荣誉——2018“海上特别勇敢奖”。
钟海锋是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的一名高级潜水员,入行已有28年。在这个国际级奖项公布前,他早已是单位里享誉无数的劳模。所有的荣誉,在他看来都只是在工作时“尽了本分”,以至于听说自己获得大奖时,钟海锋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回国后他顺理成章就把奖状奖牌都“存”进了单位的获奖陈列架上。穿上潜水服、戴上氧气瓶,他又成了与死神赛跑的人,随时准备救助被困海上的人。
钟海锋此次获奖,也是中国人第二次夺得这个至高荣誉。尽管在大风大浪里磨砺出了勇敢沉着的性格,领奖时他却忍不住紧张起来。“我去领奖,代表的是团队,是国家。”此时,他的思绪又再一次回到去年11月那场惊心动魄的营救当中。
钟海锋和刚刚获得的荣誉证书。
水下救人与死神赛跑
2017年11月27日凌晨,在珠江口伶仃航道海域,一声巨响,打破了海面的平静。满载钢材的货船“顺锦隆”与满载黄沙的货船“锦泽”轮发生了碰撞,“锦泽”轮随即沉没,除两名船员幸运逃出以外,其余12人生死未卜。
“锦泽”轮船体倒扣90度下沉,原本已经安排了第二天去珠海开展另一项打捞任务的钟海锋临危受命,即刻取消行程,直奔“锦泽”轮事发地。作为广州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第四工程分队潜水队长的他深知,只要还有机会找到生还者,他就会全力以赴。
“当时其实存在很多未知数,船上还有多少人是生是死,我们都不掌握,但我们绝不能放弃任何生还的可能性。”
搜救工作持续了30多个小时,终于在28日中午,7名生还者的踪影出现了,钟海锋的队员在其中一个密闭船舱发现了他们,并率先救出了一名,“当时那个船舱只剩下50厘米不到的高度没被水淹没,剩下6人里面已经有一人昏迷了,氧气越来越稀薄,时间每过一秒意味着生存机会就又少了一秒,非常危险。”
得知水下情况后,原本还在岸上指挥的钟海锋二话不说换上潜水装备,“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把其余幸存者从死亡边缘拽回来。”
纵使经验丰富如他,下水后也意识到情况的复杂——“锦泽”轮下沉后,货舱里的几千吨沙子倾巢而出,和船上散落的物品“搅”在一起,使得原本能见度就极低的水下空间变得混乱不堪,进入密闭舱的通道窄得只够一个人的身位通过;无比费劲挤进舱里,映入钟海锋眼帘的却是一张张绝望的脸庞。
在事故发生后,船舱里的幸存者曾试图向外发出求救信号,但在昏暗的水下,他们的尝试显得无济于事。30多个小时过去,体力和精力都消耗殆尽,幸存者的情绪变得异常不稳定,所以当救援人员到来时,他们并不相信自己还有机会活着出去。
惊险十分钟救回一条命
找到了幸存者是不幸中的万幸,但要把他们安全带上岸,钟海锋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一方面时间上来不及系统地教他们控制呼吸,另一方面这些幸存者还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如果是已经昏迷的人,直接拉出去就好了,但对于清醒而且还有体力的人来说,逃生过程中容易被周边的环境干扰,那样反而拖延了搜救的黄金时间。”
小小的船舱里弥漫着恐惧,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钟海锋简单地教了大家用咬嘴呼吸的方法,权衡再三,带着其中一名意识清醒的幸存者开始逃生。虽然距离水面只有不到十米,但船舱里混乱的环境让这个过程变得漫长而危险。钟海锋一手拉着牵引绳,一手拽着幸存者往上游,然而在那条狭窄的通道里,幸存者被周边漂浮的杂物绊倒了,原本捏着鼻子的手本能地松开,随即便呛水了。
回忆起那个画面,钟海锋心有余悸,“他原本已经稳定的情绪消失无踪,开始不听指挥,用剩余的力气拼命摆动手脚,把我也往回扯,我当时也被吓到了。”钟海锋不敢再有半点犹豫,加大力气拽紧他就往上走,那是漫长而惊险的十分钟,这名幸存者最终平安回到了岸上。
看到自己救出来的人脸上的表情从惊慌错愕到逐渐平静,戴着救生头盔的钟海锋内心有了一些欣慰,本来他可以换其他队友接班救人,但一想到水下还有那么多命悬一线的人,他气都来不及喘,一扭头又扎进了水里。
钟海锋再次回到水下发现,成功救出一人后,大家的情绪果然开始稳定了,这为之后的救援提高了效率,最终7名幸存者全部获救。在这次救援行动中,钟海锋一人就救出了3名幸存者,耗时30分钟,有惊无险赢下了这场生死角力。
由于在救援过程中用力过猛,钟海锋本就有伤的腰拉伤,回到岸上一度瘫倒在地动弹不得,但这次救援没让奇迹溜走。“一般的翻船事故不会都那么幸运,船体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生死就是几分钟的事,生还率都是很低的,‘锦泽’轮的救援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钟海锋救援上岸后一脸疲惫。
海上“拆弹”有勇还要有谋
同样是在去年,受台风“天鸽”影响,一艘装载着石脑油的货船在珠江口搁浅了,船上的石脑油泄漏到了海面上。石脑油作为化工原料,密度低,有刺激性气味,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一旦救援操作不当,不仅会引爆船体,整片航道和所有救援人员都会跟着遭殃。
这个棘手的任务又一次落在了钟海锋和他的队员们身上。当他们到达现场,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巨大一片油状物。“说不害怕是假的,石脑油泄漏的面积越来越大,如果放任它们和氧气接触,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直接用液压泵抽油,机器发热过度同样可能导致爆炸。”
一方面是随时可能引爆的船体,另一方面是抢救无从入手的窘迫,年轻的救援队员们变得无所适从,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位身经百战的老队长。潜水作业多年,钟海锋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常常连下楼梯都艰难,但他下起水来却比谁都利索。
这一次,钟海锋又冲在了最前面,他不顾危险,穿上厚重的潜水服,只身游进了石脑油泄漏区域,在这些带着刺激性气味的危险液体包围中,他缓慢潜下水,对这艘“炸弹船”的结构和船体受损情况进行了仔细的打量。泄漏的油舱里已经涌入了大量的氧气,加上石脑油本身挥发出来的油气,爆炸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他泡在水里开动脑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库里面快速搜寻,很快,一个可行的救援方案在他脑海里成型了。
钟海锋上岸后,指挥队员们分头行动,先是往货船的储油舱里面不停灌入氮气,稀释掉里面的氧气浓度,在源头上避免了爆炸的可能性。
随后就进入“拉锯战”阶段了,经勘查,船上有近两千吨石脑油,而部分已经泄漏在了海面上,“这些石脑油全部要抽走,但液压泵的温度又必须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所以没办法提速,只能一点点抽。”
为了安全地排除“炸弹”,钟海锋带领队员们连轴转,24小时不停歇,缓慢开动液压泵,“我和弟兄们分成两班,每班6小时,累了就躺在岸边休息,醒了接班继续抽。”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三天三夜,他们才将海面上和船舱里的所有石脑油安全转移,避免了一场原本可能会很惨烈的事故。那三天里,钟海锋身上的工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没时间回家洗澡,吃饭也只能应付,睡觉时他也是提心吊胆,脑海里始终惦记着还没抽完的石脑油。
钟海锋坦言,这份工作强度高,危险系数更高,一身的伤病不说,还让家里人跟着担惊受怕。但他每次接到救援任务时,脑海里都只有一个念头,“尽全力,必须安全完成任务。”
钟海锋深信“实践出真知”,每次制定打捞方案前,他都习惯自己潜下水把船体的结构先摸索一遍。“每只船的结构都不大一样,而且在水下能见度很低,我只能靠手去感知,摸多了就知道船只的整体结构了。尤其当你下水去救人,一摸船体我就知道自己大概到了哪个位置。这样制定救援方案会更有把握。”入行多年,钟海锋可谓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无论是救人还是救船,他总能想出稳妥的方法将危险排除。在同事们眼中,钟海锋就是智勇双全的存在,“有他在,希望就在。”
不服老的“老师傅”
1990年入行至今,钟海锋从一名稚嫩新手熬成了单位里的老师傅。回首过往,钟海锋笑言自己能进入这一行也是很幸运。“当年潜水学校选拔的体检标准十分严格,仅次于飞行员,70人里面也才招两个人,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竟然就走到了现在。”
生于湛江,从小爱游泳,钟海锋与海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已经50岁,但他的工作热情依然高涨。拿奖第二天就回到了岗位,有他这位老大哥坐镇现场指挥,弟兄们心里都很踏实。
30年前,钟海锋还在广州潜水学校学习时,就逼着自己认真钻研理论知识。这为他后来在海事领域大展拳脚奠定了基础。
而在2017年底的“锦泽”轮打捞过程中,他又弃用了传统的人工水下穿引技术,带领团队通宵钻研水下导向攻泥技术,最终只用5天便完成了原本需要15天的船体穿引工序,将打捞效率提高了2/3,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实现了技术层面的创新突破。
像这样的“威水史”还有很多,钟海锋对此却看得很淡,“无非都是经验的积累,循序渐进就到了今天”。
现在的他也把精力放在了为我国打捞事业培养新生力量上,虽然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他下水的次数比以前少了,但每当自己带的徒弟遇到棘手的救援任务时,这位老师傅依然会挺身而出,亲身下水做示范。
当潜水员这么多年,钟海锋早习惯了无规律的作息时间,一身的伤病也在时刻提醒着他已经不再年轻,但他始终把这份神圣的职责放在第一位。“打捞救援工作关乎生命安全,片刻都不能耽搁,只要国家需要我,我一定‘顶硬上’。”
28年来,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瞬间,让钟海锋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敬畏。他深知这份工作的风险,却从来没想过退缩;身上的荣誉越来越多,他却朴实如初,嘴上不会多说,只会在险情出现的时候果断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能量去点燃遇险者心中的希望。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