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频共振,上海文学努力提升辨识度和影响力
“年轻当然是鼓舞人心的,但文学这项事业是需要终身学习、认识、践行的,这个过程漫长到与人生同步。挖掘众多名家的美国大编辑家珀金斯曾说过,当你被称为元老,你就完蛋了,我必须警惕极端溢美之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写下去,如果不能写得更好,至少不能写得更坏。”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次会员大会17日在沪举行,著名作家王安忆第四次当选上海作协主席,她的致辞恳切、平实,恰是上海文坛整体创作定力与韧劲的生动注脚。
文学如何更好地书写讴歌新时代?上海文学创作怎样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滋养、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与会的千余名老中青作家,分别在小说组、散文组、诗歌组、理论组等近十个小组讨论现场展开了交流思考。
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许多人在敞开的机会中获得了书写天地,每位作家都在探索和汲取对个人、对生活与世界的新的认识和表达方式。“面对新时代,上海作家应有传承历史的责任,更应有再创辉煌的担当。我们应该追溯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学传统,努力汲取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创作灵感和资源,贴近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生存命运,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和人民的作品。”王安忆说。
充分挖掘传承上海文化资源,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
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多个文学评奖中,王安忆、金宇澄、小白、程德培、陈思和、张新颖等上海作家评论家持续斩获殊荣,展现了上海文学的创作实力和风采,《繁花》《匿名》等一批重要作品在求新求变的探索之路上树立标杆,推动艺术审美的不断突破。
“与15年前初次当选上海作协主席时相比,文学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表看起来更热闹、更活跃,内里是更坚硬和冷峻的核,这需要我们用更深的洞察力去探究什么是文学的存在。文学创作要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效益,为读者提供文学的趣味、立场和审美追求,心怀家与国,在喧嚣中沉浸于写作,无愧于自己的使命。”王安忆谈到,回顾上海文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拓的历史,放眼上海文学百余年来发展的脉络,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西多元文化交融汇通,奠定了上海文学发展的特殊环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汇聚了上海的文学品质。
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丰厚底蕴,为上海作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上海作协组织了一批重大主题创作,鼓励作家积极投身革命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大型纪实文学《红色起点》创作初获成果,《红色足迹》革命故事、《上海报告》短篇报告文学集、《中华创世神话史诗》等一批重点作品陆续结集出版。
“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但作为写作者有时非常惶恐,甚至有点‘自责’,怕笔力不足以呈现时代强音。”新当选的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薛舒告诉记者,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进程中,能否深入上海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入普通市民日常生活,深入一线生产实践,捕捉书写时代变迁,将上海改革开放的最新成就、各行各业的创新奇迹和精神追求艺术呈现出来,对上海作家提出了巨大挑战。
扎根生活、贴近人民,也成为上海网络作家关心的话题。上海是全国网络文学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成立网络作家协会的设想,首创签约网络作家制度等。如何推出更多网文精品,使之成为展示上海文化魅力的新名片?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长血红告诉记者,网络作家也需紧跟社会脉搏,书写时代潮涌,传递更多正能量;“如果只习惯‘宅’着,闭门造车写出来的故事往往虚浮粗糙,难以引发网友共鸣”。
进一步扩大文学影响力,激活“源头”、做强“码头”
身处新媒体时代,注意力资源竞争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作品怎么通过丰富有效的宣传推广为更多读者熟知,进而全面提升上海文化辨识度,扩大文学的影响力,也是会上上海文学界人士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世界各地重要的国际性文学活动和文学阅读平台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上海作家身影——英语世界书评杂志《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与上海作协合作3年;“上海写作计划”多年来先后接纳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家来沪生活写作;上海书展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邀请到了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内的国际知名作家,举办了200多场活动;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暨小说工坊邀百余位两岸青年作家探讨文学创作,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眼下,上海文学博物馆已选址中国现代文学重要起源地之一的虹口区,力争为上海文学之城建设再添厚重地标。
思南读书会、快闪店让文艺气息弥散大街小巷,上海国际文学周荟萃海内外名家,与市民面对面……这些上海打造的文化品牌,无不致力于整合更多作者和平台资源。作家孙甘露谈到,“思南模式”系列读书会、快闪店在浦江两岸逐步被复制,满足了人们对文学阅读交流的需求,成为上海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新亮点、新样本。“上海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最前沿,国内国际文学交流异常活跃。激活‘源头’、做强‘码头’,需要上海作家不断发出声音,积极参与世界文学风貌的构建,以无愧于这个时代。”他说。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图片摄影:陈龙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