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 | 顶着“靡靡之音”的帽子,她的《乡恋》登上春晚舞台
“当年李谷一一个人唱8首歌,现在8个人唱一首歌。”姜昆在2009年春晚用相声中回忆了1983年首届春晚的盛况。那一年春晚李谷一共演唱了8首歌曲,其中一首当时颇受争议的 《乡恋》 更是由于观众的呼声太高,才临时“加菜”。
为了与观众保持交流互动,在1983年第一届春晚中特地设置了4台直接连线现场的电话。观众的热情高涨,电话铃声从春晚播出当天中午到晚会播完后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基本没停,巨大的运行负荷甚至让电缆线冒出了白烟,节目组不得不请来消防队“候场”以防意外。
不少观众在电话中点播了李谷一的《乡恋》,这让导演犯了难。《乡恋》是1979年热播电视片的主题曲,这首歌曲因为使用气声演唱,且旋律缓慢,让当年的观众耳目一新,却也因此饱受“靡靡之音”的争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登上主流平台。到底唱还是不唱? 总导演黄一鹤只能请示坐镇现场的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一开始吴冷西并未答应,但面对一盘又一盘写满《乡恋》的点播条,吴冷西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一度摘下眼镜,擦拭汗水,甚至开始小碎步转圈,最终才放话———“唱”! 导演这才松了一口气。
“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李谷一用圆润清亮的嗓音唱响了 《乡恋》,这也成为春晚历史上的经典一幕。这一曲背后包含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新风与人民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代表着春晚对时代潮流与百姓情感的追寻与贴近。
让更多人印象深刻的是,改革开放40年中,她的《难忘今宵》陪伴几代人成长,成为春晚主题。
【《乡恋》让她感慨万千】
李谷一,1944年11月出生,地道的长沙妹子。从小爱唱爱跳,17岁从湖南省艺术学院选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当演员。
13年间,她先后成功塑造了20余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年轻姑娘形象。
1965年,主演花鼓戏《补锅》,在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中一举成名。在《补锅》里,李谷一饰演的兰英妹子朴实泼辣、热爱劳动、追求自由恋爱,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形象深入人心;诙谐活泼的花鼓戏唱腔,成为那个年代流行的音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是中央乐团独唱演员的李谷一演唱了《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我和我的祖国》《妹妹找哥泪花流》等歌曲,开启中国民族歌曲现代唱法的先河。
她演唱的歌曲《乡恋》,在1980年便风靡大江南北,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批判与论争。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这首歌曲被批为“靡靡之音”。
1983年,在央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观众通过热线高密度点播《乡恋》。最终,这首在当时还戴着“靡靡之音”帽子的《乡恋》登上了春晚大舞台,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就此诞生。那个年代的禁忌,从此被打破。
《乡恋》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荡着人们束缚已久的心扉,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文艺探索创新的一颗“信号弹”,昭示着艺术家们告别僵化、走向多元化的文艺创作新天地。
于是乎,万紫千红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开来。在《乡恋》被“正名”之后,《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大海啊,故乡》《甜蜜蜜》《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一无所有》《故乡的云》……这些歌曲陆续涌现,大众传唱至今。
“现在看来,对于《乡恋》的争议,是新旧文艺思想的交锋;《乡恋》的成功,是人民对新时期文艺的呼唤。”李谷一回忆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
【《难忘今宵》风靡30多年,见证文艺界的姹紫嫣红】
1984年除夕,央视春晚接近尾声时,李谷一演唱了一首《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在舒缓的旋律、深情的歌声中,人们内心对祖国的真挚祝福、对来年再会的无限期盼倾泻而出。
这首《难忘今宵》成为央视春晚的压轴曲目,风靡了30多年,至今未有改变。春晚的一位舞美师曾说:“我是幕后工作人员,不能到前台看节目。如果当晚不唱《难忘今宵》,我就觉得今天的活没做完,心有不安。”
李谷一说:“第一次演唱《难忘今宵》,更多的是期盼的情感,盼望国家尽快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见证了国家的快速发展。每一年唱《难忘今宵》,我所期盼的都不一样。”
《难忘今宵》唱了30多年,它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文艺界的姹紫嫣红,越来越多的经典音乐作品传唱了整个中国。李谷一驰骋乐坛57年,为观众演唱了近800首歌曲,《绒花》《迎宾曲》《想延安》《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作品在音乐界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使得整个文艺舞台丰盈充溢,开放的思想、包容的创作环境激发了艺术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激情,演唱者也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情感,作品风格日趋多元。经典作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改革开放也坚定着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信心。”李谷一说。
来源:综合自《湖南日报》、央视等
编辑:王磊 张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