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健康上海建设,擦亮中医金字招牌——虹口区启动“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

2018-12-19信息快讯网

助力健康上海建设,擦亮中医金字招牌——虹口区启动“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信息快讯网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医学,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建设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为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今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8-2035年)》。

该《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立与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人人享有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在该《纲要》的指引下,虹口区中医药领域正积极答题,主动作为。

奚氏脉管病诊疗、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盛氏六脉”诊疗、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虹口区的优质中医药品牌很多,荣誉更多,如何把这一颗颗中医药领域的“珍珠”串起来,打造一条虹口的健康中医药文化“项链”,是虹口区正在思考、探索并实践的。

日前,《虹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虹口区“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正式发布,期望在新时代继续擦亮虹口中医金招牌,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示范城区。

助力健康上海建设,擦亮中医金字招牌——虹口区启动“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信息快讯网

▲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著名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奠基人之一、全国中医脉管病泰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奚九一教授(已故)带领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团队

区校同建,继续做强“中西医并重”特色

时针慢慢指向中午12点,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主任医师曹烨民的专家门诊前依然等待着不少患者。

“病人来一趟医院不容易,排不上号让他们回去,心里肯定不好受。”曹烨民掰了掰手指,每周一的专家门诊,有30位病人预约,加上加号的患者,常常要到下午1点才能结束门诊。

去年3200多名病患在这里得到有效治疗。上海、浙江、海南、黑龙江……全国各地的脉管病患者辗转各地,最终汇集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

火爆人气的背后,是患者们对虹口区优质中医药品牌的认可。

曹烨民看门诊有个习惯,每次看病都不戴手套。有些老人的糖尿病足已经肿得很大,伤口也已经溃烂,曹烨民每次都会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摘下包扎的纱布看脚伤,之后再对自己的双手进行消毒。

多年来,曹烨民主创的“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奚氏筋疽诊疗方案”,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可,在全国推广验证。

“如今,我们已建立30多种不同的脉管病诊疗临床工作。”曹烨民介绍,目前医院正积极打造脉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建成多专业优势突出的中西医结合脉管病优势学科群和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团队。“同时,集结老中青三代的脉管病防治网络体系也已搭建完毕,我们希望能继续发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的优势和引领作用。”

这边厢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曹烨民,那边厢,“盛氏六脉”的第四代传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胡智海也在紧张忙碌中。11人的针灸团队、5间针灸治疗室平均每天都需接诊400余位患者。去年一年,病患突破8万多人次,创下新记录。

“盛氏六脉”诊疗是上海近现代针灸领域中特色项目之一。胡智海介绍,“盛氏六脉”可诊疗70%以上的杂症,如失眠、抑郁、便秘、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的“盛氏六脉”诊疗,已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智海直陈,如今在虹口区政府“国医强优”计划支持下,“盛氏六脉”诊疗成立了项目保护小组,并配备专用资金,将进一步挖掘与深入研究,使其成为上海极具特色的中医针灸项目之一。

据虹口区卫生计生委介绍,“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是希望经过三年建设,使虹口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完善,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更突出,人才队伍结构更合理,中西医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西药传承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持续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示范区和人才高地。

虹口区具有两家响当当的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这在全市乃至全国罕有其匹。

其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于1976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设有全国脉管病诊疗中心和重症肌无力协作中心,拥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脉管病专科、风湿病专科、中医外科。

未来,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虹口区将充分发挥区校共建合作机制,通过引进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人才队伍,强化本区的中西医结合特色。

助力健康上海建设,擦亮中医金字招牌——虹口区启动“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信息快讯网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盛氏六脉诊疗第二代传人盛善本先生(已故)向潘守纶医师(第三代传人)及其学生传授关于盛氏六脉经络的学术特点及其特有的诊疗技术

发挥优势,扩大区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影响力

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是整个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服务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

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起始于1954年,从最初建立中医会诊,到逐渐形成独立的科室已有61年历史。如何在以西医为主体的综合医院中,使中、西医发挥各自优势,中西医结合,适应医学模式转变?

虹口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5年和2017年,虹口区江湾医院和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分别成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建设单位。

在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内科,82岁的彭培初老先生依旧坚持每周三上午亲自出诊。彭老治病讲究“病的人而非人的病”,作为中国首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高级中医师,自1962年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彭老一生潜心中医药,主张中西医药互补,强调临证实践,强调临床实效,1995年获上海市卫生局命名的首批“上海市名中医”荣誉称号。

彭老问诊有个特别的习惯——手抄病例,每个病患的名字、病况都被他记录在小本上,几十年下来,积攒了几百本病例。碰到重病患者如前列腺癌,他还会特别标记,方便日后病例整理。

2002年,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开始建设“上海市名老中医彭培初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在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及其所致尿潴留、前列腺癌、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领域均已形成专病专科。

对于中医科的发展,虹口区域内综合医院一直很重视。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特别建立了独立的中医门诊诊疗单元。将中医内科、名老中医工作室、针灸、推拿、伤骨科、中医肛肠科诊室和中草药房等整合在一起。另外,将西医临床科室开展中医诊疗项目的情况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并鼓励西医临床科室积极开展中医会诊、使用中药饮片和中医治疗方法。

目前,门诊、病房诊疗工作中能够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拔罐、穴位敷贴、穴位熏透按摩等多种中医药服务。中医临床科室门诊日均诊疗人次占全院门诊诊疗人次17.1%,全院日均中药处方占全部处方14%;中医临床科室门诊日均中药饮片处方数占本科室门诊处方 71%,中药处方合格率99%。中医临床科室病床使用率98%,病房中医治疗率71%。2016年上海市中医质控督查中,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中药饮片处方数和中药饮片业务收入位居全市二级综合医院第一名。

在高度重视中医科的业务发展和文化传承工作,全力支持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的创建下,虹口区探索以区域综合医院优势临床学科为切入点,针对疾病诊疗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寻求与中医药机构、部门的协作,在关键问题上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根据“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下一步虹口区将加强对全国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下同)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中医药科室进行专项建设资金投入,用于保持和巩固在全国的示范先进性,并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申报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资格。

名医下沉,加强基层中医服务力量

“龚医生推拿水平真高!”丁阿婆口中啧啧称赞的龚医生,是岳阳医院推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龚利。60岁的丁阿婆承受膝关节疾病疼痛多年,发病严重时,连上下楼梯都十分困难。得知龚利到了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丁阿婆赶忙来找他。通过“坐位调膝法”,丁阿婆竟能缓慢上下楼了。

作为“丁氏推拿”的传承人,由龚利牵头的丁氏推拿膝关节团队在传承“丁氏推拿”流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技术,使一大批患者收益。

今年10月,虹口区名中医龚利江湾工作站正式挂牌,除日常门诊外,龚利还承担了带教任务,中心的五名中医全科医生成了他的徒弟。

“我每两周来社区一趟,学生们每两周到岳阳去一次。”龚利表示,名中医工作站为推拿技术推广应用到社区建立了有效通道,“很多重症病人不在三甲而在社区,对于中医推拿来说,只要大家都在使用,便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像龚利这样的名中医如今也能在虹口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见他们的身影,这是得益于虹口区推出的“名中医工作室(站)”建设项目,囊括上海市名老中医李庚和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上海市名老中医彭培初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上海市名老中医东贵荣虹口区嘉兴社区工作室在内的20个名中医工作室(站),有10个对接全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名中医社区工作站,为家门口的百姓“送医上门”。

随着虹口区名中医社区工作站的建成,一大批中医药优质服务项目也随之下沉。比如,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陈宝元特色针灸、沈建人医师制作的中医保健鞋垫,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行研制的“行瘀止痛膏”“金黄散”“丁桂散”,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中医健康教育讲师团和针伤科开展老年骨关节病诊疗工作,让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但,治病带教只是一方面,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领域建设,名中医们想的更多。“我希望能在未来的3年给这里带来5个‘一’。”龚利表示,成立一个膝关节病的专病专科,打响一个“远离膝痛,健康行走”的科普品牌,培养一个优秀的“丁氏推拿”接班人,出版一本关于膝关节疾病的书籍,举办一场中医药领域专家的大型义诊。“让名中医的好手艺真正留在社区。”

将优势中医药资源下沉社区,以期带动中医药的基层服务力量。据虹口区卫生计生委介绍,建立虹口区名中医社区工作站的同时将健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教、研”与人才培养的专项投入机制,不断优化中医药科室配置,完善中医服务功能,促进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化和提升中医药人才能级水平。

目前,广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基层培养基地);北外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凉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住院医师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教学基地;曲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上海市首批50家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凉城、广中、嘉兴、曲阳、北外滩、欧阳等六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上海市新一轮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6年,虹口区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共建合作项目,双方约定打造优势专病专科,在大力发展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推动健康产业园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合作。

2017年,虹口区凉城、曲阳、广中、欧阳和提篮桥五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虹口区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探索社区中医药服务和全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时代时期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下,虹口区积极探索多方合作,引优质医疗中医资源下沉社区,借助名医名家与医疗机构之力,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卓越的中医药医疗服务。

助力健康上海建设,擦亮中医金字招牌——虹口区启动“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信息快讯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龚利在江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诊疗并带教社区中医科医生

厚植土壤,让中医药文化浸润心灵

鱼腥草、藿香、丹参……这些鼎鼎有名的中药材,你知道它们是怎么生长的吗?

走进位于鲁迅公园梅园内的“百草园”,一阵阵清幽的草药香味随风飘来。园中,几位慕名而来的市民或附身近距离观察,或通过中药师的讲解了解中药植物的品种、功效。

作为虹口区首个中草药科普教育基地,“百草园”于2016年正式揭幕后便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观赏,面对不少还是首次见到真容的中药植物,市民们都觉得大开眼界。“像蒲公英在农村能经常见到,但像丹参什么的就从来没见过,真是有趣有长见识。”市民喻伯伯不禁赞叹道。

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公共活动空间的资源优势,打造中医药文化体育休闲区,让百姓实实在在从中受益,虹口区一直在探索。依托区域内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医院等,虹口区开展了一批有内涵、有深度、接地气的中医药文化活动,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一家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民族品牌企业,雷允上中药饮片厂积极落实“国医强优”战略,计划组建区中药文化展示馆、区中药科普教育基地等,进一步提高市民科学进补、健康养生层次,普及中医药医疗知识。

一切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未来,市民将有机会到雷允上膏方制作观摩区,亲眼观摩药材浸泡、细料加工、压榨、收膏、凉膏等膏方制作流程;前往中药饮片炮制体验区,一睹老药工现场展示中药传统炮制工艺和技能的风采,观摩药材切片、泛丸、研粉、簸晒、烘、焙、炒、醒、酵、凉等传统工艺;走进中药科普教育基地,了解中医养生、中药调理的科学原理……

“医生,我睡不好。可以吃什么中药调理吗?”“医生,我最近感冒了,中医方面能有什么方法吗?”在医院中,常常会听到许多患者有这样的主诉和需求。对此,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组建中医青年健康宣讲志愿者团队,将中医药知识宣讲服务“送”进社区。此外,虹口区还特别开设“国医讲堂”,前往校园、楼宇、社区进行中医药知识科普。

如今,用膏方进补养生,已得到市民广泛认同。但,如何引导市民合理、科学进补,使膏方惠及更多市民,需要普及的知识还有很多。对此,虹口区通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宣讲膏方进补知识,举办市民健康养生讲座,用生动实例告诉市民膏方独特功效与中医药魅力所在。同时,区域内部分医院每年开展膏方节义诊活动,通过提供冬季养生及膏方正确服用的专业健康咨询及诊疗服务,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绝非一朝一夕,虹口区正一步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一滴浸润虹口百姓心灵。

同时,虹口区也渴望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和中医文化、国际化发展上取得重要突破。在“一带一路”倡议号召下,日前,虹口区与“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开展合作,促进资源对接、协同发展,以打造“海上中医”与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国际推广基地和国际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契机,努力开发以“脉管病”等特色优势项目为重点,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发展。据悉,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旗下的“海上中医”健康服务品牌,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已纳入上海市政府“十三五”重点支持规划。

新征程蓄势待发,谈及对未来这三年的中医药发展重点,虹口区希望经三年的建设,使虹口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持续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示范区和人才高地,为不断提升虹口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添砖加瓦,让好政策真正写在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上。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他和团队设计了在南海吹沙填海的“天鲸号”,50多年前中国曾花4吨黄金才买到挖泥船,上海交大何炎平成高校首位“船舶设计大师”
国内首个深远海“智渔工厂”在上海启动,可移动躲避超强台风
上海正式宣布入冬!明天大幅降温5度、双休日升温降雨
多图直击 | 《上海大世界》首演,看杂技人如何用顶缸、空竹、大跳板展现老上海风情
2019上海新年倒计时,新天地将现“梦想号邮轮”
权威发布丨国家电影局印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
一条24小时热线,12年守护申城健康,“上海12320”为市民带来满满获得感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在沪推介     
30个车位“变戏法”成了100个,虹口区“店小二”服务企业有实招
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在哪里?
美丽乡村·四川建设村:解密十里八乡都羡慕的“土豪村”致富秘籍
美丽乡村·四川建设村:“穷窝”大变样 好日子是“建设”出来的
20-40岁青壮年男子尤其高发,龙华医院顾氏外科首创疗法开中医微创治疗先河获全国推广
听崔松医生话健康养生
哈佛专家推荐五种最健康食物,排第一的竟然是......
为弥补超声医生缺口,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三星智能超声公益培训工程进驻上海
“中医或死于中药”?百年老字号引入人工智能,助力“老法师”辨药识真伪
5位老中医的养生秘诀,照着做你也一样长寿
我在美团聆听总书记讲话 | 为企业健康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40年里虹口创造了多少个第一?快来看这个展
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有时你要先变坏才能变好:改掉五种让自己不开心的思维模式
40条上海马路惊艳蝶变,见证中国城市40年发展风起云涌 | 附40个版面美图
400余箱非法烟花爆竹在上海金山被查获
上海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崇明也要通地铁啦!
沪上名医丨沈晓明:为改善中国人的健康寻根求据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抵达台北,将参加2018双城论坛
全球首个细胞银行在上海浦东建设。你会把健康细胞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吗?
“上海健康云”实现社区全覆盖,“儿童疫苗接种记录查询”即将上线
致敬伟大改革|对话40年,讲述身边的健康故事(第五集)——小医院不再门可罗雀,大医院不再“战时状态”
致敬伟大改革|对话40年,讲述身边的健康故事(第九集)——提高质量、创新技术,让患者更安心
四肢麻木心悸恶心,善用身边的中医药缓解胃肠癌化疗不良反应
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将不再“必须国有”
三北工程建设40年 生态改善明显
国新办举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发布会
中医能治疗癌症吗?这是我见过最科学的回答
虹口区今年第一张外国人来华工作证今颁发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