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磨,“上海文化”的招牌亮了

2018-12-25信息快讯网

精心打磨,“上海文化”的招牌亮了-信息快讯网

文化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应有之义。一年来,上海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优化群众文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努力让市民更好享有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年终岁末,上海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大浦东》《大江大河》《外滩钟声》三部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同期亮相荧屏,与电影《春天的马拉松》一起,形成令人瞩目的“上海现象”;上海作家积极投身创作,一批重点作品陆续结集出版;文化设施产生集聚效应,吸引国际顶尖艺术家纷至沓来……

回望2018,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为抓手,上海文化界不忘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码头”“文化源头”建设齐头并进,展现了“上海文化”的品牌标识度,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顶层设计打造良好文化生态

如果把文化建设比喻成鸿篇巨制,顶层设计就是文章的结构框架。一年间,上海通过政策制定和资金扶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继去年年底推出上海文创50条之后,今年上半年,上海印发《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上海海派文化品牌、上海江南文化品牌”的总目标。

2015年,上海全面启动“一团一策”院团改革,力求突破文艺创作生产力瓶颈。今年,围绕“五年百部精品”的创作目标,上海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实施重大题材“一团一精品”,以进一步扭转当下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已经通过设立上海文创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上海新闻出版专项资金等对创意产业、文学影视戏曲创作和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的各个类别进行政策与资金扶持,导向作用明显。今年首次设立的促进上海艺术品产业发展资金,集中对艺术品产业相关项目进行扶持。

可以说,正是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为上海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生态。

时代精神催生创作一树繁花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又正逢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大好机遇,上海文化界感受到昂扬的时代精神,创新活力迸发,收获了一树繁花。

回望这一年,上海的文艺创作在原创力和影响力上都有了较大提升,“源头”建设成效初显——

一批原创作品兼具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特别是在创作理念上有令人欣喜的提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上海的文艺创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上海民族乐团的《共同家园》、上海木偶剧团的《最后一头战象》等,都是围绕这一理念而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海派文化所倡导的开放、多元理念,为上海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文艺工作者们努力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样式和灵感,撞击出属于我们的文艺作品,比如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作品、用西方交响乐讲述中国神话故事的交响神话《创世秘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现实题材是文艺创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历程和发展实践,既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眼下几部集中亮相荧屏与银幕的“上海出品”,正是创作者们以极致精细的创作态度打磨出的精品力作。

在“源头”建设上巩固地位的同时,上海也着力于“码头”建设,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

经过多年培育,每年下半年相继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文化交流平台,今年更是吸引了一批全国和世界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来沪首发、首映、首展、首演。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办到第四年,以国际性的视野和追求吸引到了韩国、香港等海内外艺术机构来沪洽谈。

不断完善的文化设施和日益优化的文化生态,也使得上海在这一年里初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雏形。仅在11月份,沪上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就有近150个。

精心打磨,“上海文化”的招牌亮了-信息快讯网

红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标识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的城市血脉里深深印刻着红色基因。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穿城而过的黄浦江见证越来越多的红色记忆被不断激活,也见证红色文化如何持续滋养并提升着城市的精神面貌,打造城市的精神标识。

今年,随着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专项活动持续走向深入,散布在街头巷尾的红色文化资源被串联成线,成为市民的初心大课堂。其中,红色电影之旅成为上海红色文化的常态化项目,首批十条精品线路,由32个红色景点、50部红色影片和81家制定影院串缀而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通过多样化的展览、活动、党课等形式,引领参观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底蕴;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策划的特展《日出东方——近代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丰富的文物和史料探寻上海之所以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逻辑。

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上海的文艺创作者们提供了充沛的灵感。由沪上近百位作家参与创作的“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计划四年累计出版400篇革命故事,目前第一批80多篇故事的初稿已经提交。上海芭蕾舞团创排的舞剧《闪闪的红星》、上海歌剧院创排的歌剧  《晨钟》、上海歌舞团创排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相继亮相,既是红色题材文艺创作在当代语境下的成功突破,更因为年轻演员担纲大梁而为红色题材的艺术表达赋予了青春气息,体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性。

优质文化服务实现市民共享

文化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应有之义。一年来,上海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优化群众文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努力让市民更好享有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今年,以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功能提升这一实事工程为推动,进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了居民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市民文化节的平台上,以改革开放40年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使得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融入了上海的城市精神。

11月初,随着“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正式定名,环人民广场地区有了更加清晰的文化定位。至此,包括已经具备全国影响力的上海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黄浦剧场、中国大戏院、长江剧场,以及天蟾逸夫舞台、大世界、白玉兰剧场等在内,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内,运营的剧场及展演空间有21个,其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4个,与最负盛名的全球演艺中心伦敦西区相当,基本实现了让市民从人民广场中心点出发,过一条马路便能看一场戏。

在“文创50条”的激励下,文创产业在今年蓬勃发展,使得文化越来越深地介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为柴米油盐提供了一重艺术的维度。长江路、杨树浦路、外马路……一条条带着丰富历史记忆的马路以文创为抓手经验转型,重新出发,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城市文化地标;包括思南书局实体店、出售作家签名本的作家书店、全国首家采用“新零售+”无人书店模式的志达书店、推出“共享图书”和旅游主题模式的大隐书局临港新城主题书店,以及陇上书店、大夏书店等校园书店的全新或重新开张,都在不断缩短市民与阅读、与文化的距离。

作者:邵岭
编辑:邵大卫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文化”短视频 | 国内舞台最大的木偶——《最后一头战象》诞生记
“上海文化”短视频 | 海派木偶的技术革命
“上海文化”短视频 | 上海木偶,从海上出发走向世界
当年在上海率先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的嘉定,今天别有特别的感慨
助力消费扶贫,新疆好货有望长期“驻扎”上海市场
大件垃圾如何回收?上海拟立法由回收企业预约收运
我在上海建工聆听总书记讲话 | 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生命健康产业将成“上海湾区”的主要产业特色,并将推动长三角地区生命健康产业大发展
沪语、刺绣、竹编、陶泥手工……嘉定区深挖大学和地方文化资源,让中小学生贴近“海派文化”
傣族:耄耋之年医者仁心,志在发扬傣医文化
普米族:八旬普米老人用心守护民族文化
我在上海历史风貌区聆听总书记讲话 |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留住上海城市的记忆
初中文化“码头工人”领衔制定国际标准,他说这是时代的光照亮了普通的他
上海文艺界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 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中国脑计划呼之欲出,上海蓄势待发
成功穿越百年建筑群和轨交11号线
上海公布首批900余所合格的文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名单
上海5名市管干部提任前公示,黄恩伟拟推荐为嘉定区副区长人选
上海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
“小胡杨”行动带来“五个美好”,打造上海援疆品牌
看100年中国去上海,总出品人评说《大浦东》背后的故事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学思践悟丨以传统空间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国办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
俄罗斯47座机场用历史文化名人重新命名,在俄飞行一圈可完成一次文化历史的朝圣
走过65年的《上海文学》 | 视频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
不断提升人文温度,近五年来上海文化设施形成集聚效应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