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

2018-12-27信息快讯网

▲走过65年的《上海文学》

“65年来编辑部的故事,真是说不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刊物从来不缺好编辑,但始终等着好作品。”《上海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作家金宇澄说。

“当时的年轻人每月和《上海文学》编辑在爱神花园聚会,有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平时作者和编辑会为了一个词吵起来,有人竟跑到印厂把编辑改掉的地方又改回来,对文学就是这么痴迷、较真。”作家陈村厚厚镜片后的眼光狡黠。

”多年前我在上海作协实习时听茹志鹃、李子云聊天,后来遇见了‘头很大、声如洪钟”的年轻人,那是吴亮,还有人编辑说一句顶一句,那是程德培。“《收获》主编程永新忆当年,《收获》和《上海文学》同根并蒂,缘分深厚。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文学史的每个节点上,《上海文学》一直都在场。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今天下午,上海作家协会大厅为65岁《上海文学》杂志举办“庆生派对”,许多作家纷纷追忆与这份刊物的文学情缘。

薛舒感慨:“2002年到2009年,我几乎每一年都在上海文学发表一篇作品,是文学生涯中的亮眼印记;2016年,我儿子的处女作发表在上海文学。我骄傲极了,两代人走进了这份刊物。”滕肖澜历数了她在上海文学上首发的四篇小说,“每一篇金宇澄老师给出的评语,我至今记忆犹新,直到最近一篇《上海底片》,他点头告诉我,你怎么写的、是不是有真实经历,我心里就踏实了。”张怡微印象最深的,是这份刊物“从不会嫌弃无名的年轻人”。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活动现场,新鲜出炉的《上海文学》2019年1月号发布,新刊集中推出几代作家的短篇小说新作,主打栏目“短小说特辑”琳琅满目,令读者再度领略短篇的精妙与魅力。《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透露:《上海文学》杂志首度推出英文版,预计每年平均出版两期,日后还计划推出法文版等其他语种,这也是目前上海唯一推介中国当代文学的外文版文学期刊。

精短文字中蕴涵着智慧,“含泪的笑”让人回味

2019年1月号《上海文学》新刊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年过八旬的王蒙《地中海幻想曲》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一斗阁笔记》两篇新作。王蒙宝刀不老,莫言继续书写家乡高密的故事。“优秀的作家,能写长篇巨作,也能写好精微短篇。”《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说,短篇小说如何写得精短耐读,以小见大,以极简篇幅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并给读者深远的联想和启迪,对小说家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莫言最新短篇《一斗阁笔记》含12篇短小说,分别以真牛、诗家、葱管、锦衣、仙桃、茂腔、褂子、踩鱼、虎疤、槐米、深巷、爱马为小标题,最短的才200多字,长的不过400来字,写的依然是家乡高密的故事,既有古代传说,也有童年记忆,更穿插了形形色色的乡间人物故事。

“这12则故事让人联想起《聊斋》和《阅微草堂笔记》,却又完全不同于古人,这是一个当代作家对家乡,对土地,对生命,对世俗人性的描画和思考。”赵丽宏评价,这些短小说为读者呈现的故事,亦真亦幻,亦古亦今,庄谐相融,悲喜交加,精短的文字中蕴涵着智慧,是含泪的笑,让人回味叹息。

赵丽宏直言,他对“微型小说”这样的提法,心里一直不太赞同。在他看来,短篇小说中应该包括这类篇幅极短的作品,而不必另外分为一类。所以《上海文学》以“短小说特辑”作为栏目名字,“短小说”并非小说新类,仍是短篇小说,只是强调其短。而莫言的《一斗阁笔记》,为读者提供了短小说的独特范例。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另一位中国文坛老将王蒙依然有新的创造,此次刊发的他的新作《地中海幻想曲》(又一章),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两篇短小说中剖示的人物心境,既有世道沧桑,更有强烈的生命活力。小说女主角隋意如是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有着显赫的家世、学历、荣誉、身份等,却在谈婚论嫁的问题上屡屡触礁,小说以意识流写法讲述了她登上地中海幻想曲号邮轮后,在雅典的旅行经历和心理起伏,“在真正的美丽面前,我从不骄矜。在真正的大大小小的美丽面前,我五体投地。我不行。对不起。我实在不行。”她落泪了。读者在短小的故事篇幅里,仿佛跟随40岁的她遍览人生沿途风景,令人感叹王蒙的笔力之老辣精准。

“作为《上海文学》的老朋友,王蒙这几年陆续发表了多篇中篇、短篇、对谈录等作品,他以严谨的创作态度,用独具性格的生动文字,为后辈作家树立了典范。”赵丽宏如是感慨。

今年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小白的获奖中篇小说《封锁》,正是首发于《上海文学》,明年1月号新刊推出了小白的短篇新作《透明》,篇幅虽短,却延续着他的创作风格——扑朔迷离的情节,出乎意料的人物关系,对当代年轻人婚姻情感生活的曲折情状有独到的表现和析解。“《上海文学》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城市文学见长,这里是重要的中国城市文学书写基地,辨识度很高。”

此外,青年作家班宇、艾玛、张怡微等人的短小说,也各有不同气象,从不同维度探索了短篇的叙事手法和书写弹性。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上海唯一外文版文学期刊面世,助力当代文学“出海”

《上海文学》杂志英文版今天同期首发,由上海文学杂志社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合作,今后将以常态陆续出版。这是中国文学面向世界的又一窗口,也是目前上海唯一推介中国当代文学的外文版文学期刊。

《上海文学》英文版的内容,包括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非虚构文学等,由《上海文学》编辑和国内专家一起选取国内最新发表的优秀文学新作,特邀一批经验丰富的外国汉学家担任翻译,以准确反映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面貌。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第一期英文版的封面素雅简洁,俯瞰视角的画面里三个人行走在波浪状大漠中,首期主题为“THE WEIGHT OF LIFE”(意为“生活的重量”),收录了宗璞、张炜、范小青、薛舒、蔡骏、文珍等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小说英文版,以及肖复兴、杨炼、陈东东、田原等人的散文和诗歌英文版,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动侧影。

据悉,《上海文学》英文版推广依托中图公司的发行渠道和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传播。除了线上销售渠道和中图公司在世界各地实体书店铺货上架,英文版《上海文学》还向全球所有孔子学院和国外图书馆推广,希望将中国文学之美传递到更多外国读者心中。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如今随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步伐日益稳健,上海也借助文学期刊的翅膀继续远航“出海”。比如,2012年莫言去瑞典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朗诵他发表在《上海文学》的短小说《小说九段》。“在阿尔及利亚时,我曾和莫言开玩笑,我问他:你在瑞典手持刊物朗诵,是不是表达对《上海文学》的特殊友情?莫言笑着告诉我,很多外国读者只读过他的长篇小说,有些人以为他不会写短篇。《上海文学》2004年发表他的《小说九段》,诺奖评委马悦然看完后很快就将其翻译成瑞典文,后又译成英文,马悦然正是从这篇文章开始熟悉欣赏莫言对文字的掌握能力,也因此让一些国外研究者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赵丽宏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文学界人士评价,65岁的《上海文学》在坚守文学品格的同时,依然不断创新。“巴金先生1953年创办这份刊物时,把追求文学理想作为办刊宗旨。30年前,在巴金的客厅里,我曾经多次聆听他追忆往事。不管世风如何变幻,讲真话,不媚俗,坚持文学应有的品格,这是巴金先生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能让这个老牌文学刊物保持生命活力的根本。”赵丽宏的话代表了这份杂志的心声:我们一天也不敢怠慢松懈。

上海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王伟说,期待“培育作品、培植新人、培养编辑、培护基础”四个“培”,让《上海文学》长成一棵常青树,“现在文学杂志面临严峻局面,人们的阅读品味和阅读方式在变化,杂志社面临传播方式的变化,我们如何守护现有基础再不断做大?如何把一个刊物变成文学活动品牌?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延伸阅读

65岁《上海文学》是份怎样的刊物?

《上海文学》由巴金创刊于1953年,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953年1月至1959年9月,刊名为《文艺月报》。1959年10月至1963年12月为《上海文学》。1964年1月至1966年5月,与《收获》杂志合并,刊名为《收获》,《上海文学》和《收获》是巴金创刊的同根并蒂的兄弟刊物。后停刊,1977年10月复刊,改刊名为《上海文艺》。1979年恢复使用《上海文学》刊名至今。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信息快讯网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文学奖颁奖活动,看看照片上都有谁?

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满月儿》、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韩少功的《归去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陈村的《一天》、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都是《上海文学》闪耀的篇章。从《上海文学》走出的一代代作家,如王蒙、王安忆、阿成、韩少功、贾平凹、王朔、张炜、苏童、池莉、刘醒龙等,已成为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

《上海文学》自创办以来,一贯坚持文学理想,追求精致、朴素、高雅、大气的刊物风貌。秉承高品位与高质量的编辑理念,以精萃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和贴近现实生活和文学现状的话题探讨,以及敏锐求实的文学批评作为杂志的主打内容和风格特色,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潮流,被誉为“海派文学的主办基地”。同时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各种流派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敞开大门。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杂志方供图

我国心血管界首位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均出自这里,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今迎60岁
沪上名医 | 上海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专注是医者应有的态度
改革开放的故事就是人民的故事
2018年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作品里,什么题材最吃香?
文汇记忆 | 上博66年,每一件珍品背后都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
独家视频|无人“手工”咖啡亭现身上海新天地
上海市政府访问团参访台北:加强两市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
用民间生动语言讲述改革开放40周年,40篇“经典故事”在金山评出
致敬伟大改革|对话40年,讲述身边的健康故事(第九集)——提高质量、创新技术,让患者更安心
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新体制,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次亮相申城,英雄故事让观众红了眼眶,湿了衣襟
40年了,美国青年中文学得如何?
精心打磨,“上海文化”的招牌亮了
走过65年的《上海文学》 | 视频
上海有这样一幢包罗万象的“老房子”,经历了65年的历史,一代代文学人为之添砖加瓦
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专家提醒:防近视别信保健品,课间多去户外,近视发病率下降50%
听了这场音乐会,我发现《百鸟朝凤》根本就是民乐界的扛把子!后继无人?不存在的
上海打造主题出版高地,让更多人读懂40年砥砺前行中国故事
上海40年优秀文史图书发布,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上海全面启动新版社保卡集中换发工作
上海40年20部优秀文史纪录片,用镜头记录城市面貌巨变
临港未来城市论坛 | 专家建言:用好两个扇面,提升上海的世界影响力
哈佛大学欧文·白璧德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及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 “我是大学这个机构的仆役”
它为活态史诗《格萨尔》写传,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这样讲述中国故事
你能想象这幅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吗?今天上海图书馆这一幕太震撼了
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以色列国宝级作家阿摩司·奥兹去世,享年79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 | 网络扶贫故事
致敬伟大改革|对话40年,讲述身边的健康故事(第三十六集)——宝宝健康,妈妈安心
00后最崇拜谁?上海社科院:前50中,文学家仅苏轼、冰心、李白、金庸四位
不断提升人文温度,近五年来上海文化设施形成集聚效应
著名作家赵丽宏新年寄语:为儿童文学添薪加油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