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中:90%的学生陪伴10%的精英读书?中国高等教育要发挥每个人潜力 | 嘉宾观点

2018-12-27信息快讯网


俞立中:90%的学生陪伴10%的精英读书?中国高等教育要发挥每个人潜力 | 嘉宾观点-信息快讯网

编saying:昨天,金耀基先生谈了大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未雨绸缪的作用,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正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历任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讲堂第120期嘉宾)提出,大学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他认为,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进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也需要一大批真正了解中国,愿意搭建连接世界与中国纽带的各国青年。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能够让每个人更幸福的生活。教育发展到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忘记了这个初心。今分享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近日对俞立中的访谈。

若教育观念没有变化,形式上仿效是达不到实际效果的

陈志文:您曾先后就任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您觉得上海纽约大学与您之前就任的这两所高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俞立中:从学校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来讲,上海纽约大学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我们的高校都在讲,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现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校园建设。一般情况下大家首先考虑的是各院系需要有多少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室,强调的是空间大小。在上海纽约大学,也会涉及这些问题,但更多的讨论是围绕怎样的空间格局能体现育人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校园规划时,充分考虑了公共空间(Student Lounge)的布局,确保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有足够的地方自修、交谈和休息,有合适的空间喝咖啡、思考和讨论问题。教室的格局一定要保证学生与老师的充分互动,不仅有教师使用的白板,其它几面墙也有白板可供学生使用。所有的桌椅都有轮子,桌面都能翻下来,可以随意组合,便于每位教师根据各自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室格局的变化,增加了教师们的创造性,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

记得曾经有一次跟上海其它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交流,谈到为什么上海纽约大学可以做如此的变革,而其他学校很难。两个原因,一是船大难调头;二是思想观念问题。如果教育观念没有变化,只是在形式上仿效,是达不到实际效果的。

陈志文:就如同城市里的路标设计,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没有从路人的角度来考虑。我在法国巴黎坐地铁的时候,在不认识法文的情况下,从来没有糊涂过。据说,法国在规划路标时,会找一个从没来过巴黎、没坐过地铁的人走一遍,后面有人跟着记录。从谁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基本的意识。

俞立中: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改变观念,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变革精神。思维方式改变了,观念改变了,才有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才会有探索行动。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要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

陈志文:必须是一个群体。从这个维度讲,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意识里。

俞立中:90%的学生陪伴10%的精英读书?中国高等教育要发挥每个人潜力 | 嘉宾观点-信息快讯网上海纽约大学教学环境

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

俞立中:2006年,我第一次去纽约大学,与前任校长John Sexton会见并签订合作备忘录。一进校长办公室,他说了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他说,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高等教育不应该建立在一种文化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更多的机会体验不同的文化、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使学生对世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提升跨文化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他的话真的很打动我,今天的世界太需要这样的教育了。

陈志文:我想起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赵灵山对教育现代化的描述。他认为,国际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一把尺子,还是一个进程。

俞立中:他讲的非常有道理。提到教育现代化,往往会更多想到教育技术和方法的现代化,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教育目标和理念的现代化。当今世界的变化很快,而教育应该是引领社会发展的。

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越来越频繁。新时代,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需要一大批真正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具有全球视野,善于跨文化交流合作的人。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是迫切需要的。很多时候,对同一件事情,美国人、中国人、欧洲人的看法会不同,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原因。

文化背景、经济利益、认知方式不同,都会产生差异,我们要在这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共同的地方。

陈志文:不只是感情,是基本认知。我曾经遇到一位美国常青藤大学研究中国的博士。他竟然没有来过中国,把中国描绘的跟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样。

俞立中:今天上午有6位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生谈了自己学习的经历和体会,4位是外国学生,2位是中国学生,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中国的理解。我听了非常感动。

一位美国学生说,在来中国之前,她对中国的认知只是通过媒体信息,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对她来说最大的shock,是她原来了解的中国和现在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这让她产生了了解中国各方面情况的兴趣。在学习中,她理解了中国的发展过程。还有一位以色列的学生,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四年里,深入了解了上海的各个方面,了解了中国文化,也看到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她很喜欢中国,认为中国将会在国际事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打算在中国工作。

俞立中:90%的学生陪伴10%的精英读书?中国高等教育要发挥每个人潜力 | 嘉宾观点-信息快讯网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右)与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

“开放与特色”形成中国大学的世界“影响”

陈志文: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教育上,开放可以理解为国际化。走到今天,您对中国教育国际化有什么样建议和期望?

俞立中:我认为,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人员流动和交流的层面。我很反对表面化的评价,仅凭几个数据来判断是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的大学要把自己放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平台上面去考量和审视,以决定自己的走向。要去想世界高等教育未来走向会是怎么样的?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事情,也想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有没有这个高度,能不能这样做,就决定了一所学校发展的大方向和战略。

陈志文:您说的其实更多的涉及到了现在很热门的词“双一流”。一流学校、一流学科,高校也必须站在这上面去思考。

俞立中:什么叫一流?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曾经问过密歇根大学校长,怎么理解一流学校、一流教师。她就跟我说了一个词,影响力。我问,如何去衡量呢?她说,学生和学者心里都有一把尺子。

也许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数量标准。但这不是终极目标。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了那么多文章,到底对科技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技术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是需要考虑一下“影响力”的时候了。

陈志文:您是在中国接受了完整的本科教育,在英国读了博士,而现在的合作对象又是美国的大学。想请您比较一下英美的教育。

俞立中:我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说一下我的认识。英国的博士培养模式和美国不一样。

刚到英国,我曾问导师,我需要上什么课。他说,我们不需要你上什么课,你可以自己到图书馆找资料,也可以跟教授们沟通交流,以获得你想要的东西,这些都是学习方式。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带到实验室里,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

而在美国,博士也是需要上课的。相对来讲,英国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严谨性要求是很高的。从本科的角度来讲,美国学校更注重学生成人的过程,给学生打下一个很好的底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选择能力。当然,美国大学也有其他不同的模式,如工科特色的学校就比较强调专业、强调应用。

我认为,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没有一种模式会适合所有的学生。高等教育只有提供不同的培养模式,才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合适的机会。

俞立中:90%的学生陪伴10%的精英读书?中国高等教育要发挥每个人潜力 | 嘉宾观点-信息快讯网

2018年3月25日,俞立中(左一)等做客第120期讲堂《致敬与分享:青春·奋斗·责任》

教育的本质的初心:需更关注“人的发展”

陈志文:您觉得中国基础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俞立中:尽管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改革中,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还是很大。中国基础教育在国际化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同样,需要警惕的是千万不要使之功利化了。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能不能使得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很健康?学科成绩和素质发展并不是矛盾的,不应该对立起来。

另外,我们有时候把英美的教育过于标签化了。

陈志文:有时过于强调中国教育的薄弱项。实际上,英美教育中是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

俞立中:据我了解,英美教育的实际情况是,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是确保公立教育的水平,旨在让每个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也是我们认为的比较愉快的学习方式。

而所谓的精英培养只涉及10~15%的学生,一般会进入到私立学校,学习也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但目前在国内学校,我们是用比较高的学习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反而弱化了人的基本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陈志文:您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谁的责任?

俞立中:我认为,政府、学校、家长都是有责任的,实际上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问题。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价值判断和取向应该是多样化的,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在不同意义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社会价值取向趋同,大家都是同样的选择,社会就不平衡了。

陈志文:可能没有办法说是谁的责任。这是互为因果的。举一个现实的例子。今年上海刚出台的落户政策,清华、北大应届本科生可以直接落户。

我跟您有一个强烈的共识。在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误区。英美的基础教育分为两条道路,一是针对精英的,一是针对大众的。而中国,过度的强调英美的大众教育模式,强调轻松、幸福、快乐等等。但是,有时候是错位嫁接了,大量的精英不是走这条路的。

俞立中: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均衡?有时候是让90%的学生陪10%的精英读书。大家都读得很苦,但最后还是要分流的。

陈志文:您认为,该如何平衡这件事呢?

俞立中: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讲,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岗位和层次的工作,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社会需要领袖型的人才、也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更多的是灰领、蓝领,大家都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贡献的。但不同的人才,不是一种模式能够培养出来的。

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向多元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也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结构。需要社会进行引导的是,不论学生未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尊重他们的价值。

陈志文:如果给中国教育一个建议,你最想说什么?

俞立中: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人的发展上。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能够让每个人更幸福的生活。教育发展到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忘记了这个初心。如果中国教育坚持这个出发点,会得到大家认同的。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EOL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国际高等教育校长论坛在无锡举行
熬夜真的会秃头的!超七成大学生存在失眠问题,其中三成己出现脱发症状
头条 | 致敬时代,礼赞巾帼!中国妇女报推出40年40位女性改革人物
比一比:40年,中国经济的飞跃有多大
民政部对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作出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
1952年,刘少奇访苏,他是斯大林最后一次会见的中国领导人,斯大林当面给予重要建议
中国足协首次表态推进外籍球员归化工作,年轻球员海外“孵化”计划也将启动
沪一小学多名学生腹泻呕吐,饭菜样本已送检
用一米的高度看世界,让教育本身回归美好
“长得好看没用!”漂亮妈妈这样教育9岁女儿,被传到班级群…
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挥洒激情贡献智慧,上海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心潮澎湃昂扬奋进
桃李不言——回顾王季娴的素质教育理念和实践
大学生失眠上了热搜!三成人已出现脱发
教育部官网印发通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工作
大学生为脱贫攻坚可以做点啥?快!去食堂的爱心窗口买买买!
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新体制,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
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习近平大篇幅阐述这项制度
中餐成美国圣诞新传统 在美中餐馆数量远超麦当劳
俄罗斯功勋艺术家要来东艺演出,跟他合作的这位中国青年不简单
中国40年改革开放模式的八大特征
中国游客越南翻船,落水中国公民有1人死亡,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八字方针”引领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
进击的明治维新少女:一群改变日本命运的女留学生
外语教育是教育制度中的“特区”,讲讲30年前我亲历的外语教育规划
李湘女儿课程表曝光:“我985毕业,比不过一个小学生”
干了这粒后悔药!如果大宝教育失败了,二宝是否可以二次试验?
老师上完实验课,肾上腺激素飙升!他们比学生更不喜欢做实验,怎么破?
于漪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至今让人深思:语文教育不“缺位”,孩子才不会成为“空心人”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部署开展“改革先锋进校园”活动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30条”,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
未满18岁不得报名,被热捧的口译证书考试对中小学生关门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