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和理论资源 ——首届复旦大学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国际论坛召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世界社会主义从理论思潮向制度实践的转变与飞跃。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赋予马克思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探索以新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如何与特定民族国家历史道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对上述问题的这些思考锻造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研究路径与问题意识。12月19日,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复旦大学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国际论坛”上,来自俄罗斯、德国和国内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21世界以来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新发展”、“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对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1世纪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等论题展开讨论。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承功指出,马克思晚年对俄国道路以及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行了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的传播、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俄罗斯和20世纪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为开端逐步探索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学术化转向,重新趋于活跃,值得予以关注。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认为,长久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予以较多关注,苏俄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对薄弱,他从几个方面强调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阶段,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不能抛开列宁主义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道路的自主性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能抛开苏联马克思主义、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和发展需要具备整体性视野,不能忽略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环节。
为期两天的论坛中,科尔加诺夫、巴拉什科娃、车玉玲、郭丽双、陈红、丁海丽等学者呈现了当今俄罗斯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后苏联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乌拉尔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后苏联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致力于回归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的辩证法,把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突变性质与非线性特征,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乌拉尔学派”致力于从存在主义人类学立场研究马克思思想的哲学基础;科尔塔绍夫、苏博金、达维多夫、刘庆申等学者通过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内在矛盾及其危机当代形式的研究,分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特异性,在世界历史总体格局的变迁中探索非典型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之路;茹拉夫廖夫、米古廖娃、克里亚科夫采夫、张建华、张静、武卉昕等学者立足于俄罗斯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传统,关注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资源探索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与价值重塑;夏银平、徐悦等学者呈现了当代俄罗斯左翼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特点、左翼政党在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实践活动与现实策略等前沿领域,对俄罗斯左翼政党实践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政治主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论。
“在中、俄两国学者所呈现的广泛理论视域与现实问题关切中,我们把握到了该领域的一致性方向与思想共识:即衔接和比较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统,将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资源,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趋势的理论探索与历史发展中定向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格局,为马克思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具体化与现实化提供丰富的时代内容与阐释空间。”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教授这样说。
作者:陈瑜
编辑:杨逸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