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年女性不能有“少女心”?看看国产剧、韩剧、日剧和英剧都是怎么拍的
中年少女,是2018年的年度关键词之一,这一群体是渗透在文娱产品的每一个细分受众领域,成为文娱消费的重要力量。在偶像产业面对的粉丝群体里,阿姨粉、妈妈粉屡见不鲜且自成一派风景;在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的受众里,中年女性受众更是口碑和话题发酵的中坚力量。
然而尴尬的是,中年少女们却无法在影视作品里找到能让她们深度投射的作品,以35岁左右女性做主角人设的剧集相比前几年数量减少许多,质量更是一言难尽,相应地,就连中年女演员挑起剧集大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相比前几年闫妮、陈数、甚至宋丹丹等还能在影视剧里有多面展现,近几年中年女演员际遇堪忧。
从早前网友们自发创作的《淑女的品格》为35+女演员打CALL的举动不难看出,尽管主流市场还未对中年女性剧敞开怀抱,但观众早已开始想念颜艺俱佳的中年女演员回归影视剧主场了。
所谓都市女性剧,是指以某一都市女性群体或个体的生活、情感、职场为内容,表现女性成长和自我认识的剧集。像美剧《绝望的主妇》《欲望都市》就是比较经典的女性剧,《粉红女郎》算比较早的中国女性剧。都市女性剧在2018年的台网前20的剧集榜单里,依旧是重头戏。可见,女性观众市场依旧是最大的市场土壤,都市女性相关的剧集,依然是热门题材。
以女性受众为主要目标的都市女性剧,原本是应该展现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题材,但近年来国产剧却将主要视角放在了年轻女性上,出现在国产剧里的中年女性人设,要么上有老下有小沦陷在家庭伦理的一地鸡毛里,情感荒芜一片,要不就是失婚失爱的苦痛女人,职场戏里的中年女性则多被吐槽为假大空的塑料职场女性。可以说,当下的国产剧,正在褪去“中年少女心”。
这一题材当真没有开发价值吗?当然不是,从观众审美来看,看腻了满屏的流量小花后,让中年女演员在剧里痛痛快快谈一场唯美的恋爱,在职场里展现独立多面的自我,反而更有新鲜感。从题材的承载力来看,中年女性剧显然可以承载更为厚重的社会及文化内涵,真实而深度地展现现代女性价值观的变化,触及现实问题。
这一点,过往优秀的中年女性戏已经给出过证明。在知乎上,宋丹丹主演的《李春天的春天》(2011年)依然被屡屡提及。该剧女主李春天38岁未婚的人物故事,令多少人笑泪跟随;2010年前后,段闫妮、陈数、小宋佳等“大女当嫁”的戏,也曾经占据着黄金档;至于马伊琍、刘涛等75后女演员更是霸屏一时。
反观近几年,因资本过热导致流量明星占据市场主流,中年女性剧渐渐凋零。即使有几部作品出现,也流于浮躁,难以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回响。
取经国外创作“配方”,要梦幻更要现实感
与国内近两年中年女性剧的乏善可陈相比,国外的女中年们,明显在剧中活得更多姿多彩。众所周知,韩剧善于制造女性的“成人童话”,对中年女性剧同样适用。近年来韩国中年女性剧还出现新的态势,即内容越来越关照现实。这样的趋势,加强了“童话”的真实感。因为真实是梦境的一个侧面,没有真实感,梦境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如中年女性剧《迷雾》《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付岩洞复仇者们》等以35岁+的女性为主角的剧都既具有童话感,又不乏现实性。其中“漂亮姐姐”的灵感是由宋慧乔和宋仲基这一对真实的姐弟恋故事引发,剧中也着力塑造了漂亮姐姐在职场中努力自强的现代女性形象,代入了职业女性的生存现状,不仅仅制造轻飘飘的恋爱梦,因而更容易引起女性观众的情感共鸣。
从这些剧的共性来看,韩式女性剧的“配方”并不复杂,第一步便是选取某个具有共鸣的情感需求点来作为贯穿故事的立意,这种立意有可能是社会话题,也可能是某种集体情绪,当然,也有主创们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具体到创作层面,主创们首先会将这种立意植入到个性又具真实感的人设中;然后用戏剧性的大情节来结构故事,再以细腻的小情节步步为营地铺陈;做到这些还不够,情感的共鸣是韩剧营造“中年少女”爱情童话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情绪的节奏是达成情感共鸣的最后一环:要达到什么样的戏剧需求,每集应具有的观感,都经过精心设计。比如用精心设计的音乐来烘托情绪气氛,就是打造韩式女性童话的重要装饰手段之一。而喜剧性、趣味性,也是韩式童话的重要调料,像泡菜一样必不可少。
综上,现实感极强的话题或观点立意、极端却真实有味的人设、出人意料的戏剧性、细腻细节的铺陈、有张有弛的情绪节奏表达、喜剧趣味的佐料,共同构成了韩式中年女性爱情童话的标准配方。
日剧也是都市中年男女的主战场,比如前几年引发讨论的《昼颜》《贤者之爱》,以及今年大热的《大恋爱:与将我忘记的你》都以35岁左右的女性为女主角。日剧比韩剧现实感更强,但从最近刚刚完结的《大恋爱》看来,它既保持了冷峻的现实感——聚焦阿兹海默症这一日渐增多的现代病,同时又向韩式女性童话靠拢,多了一层美好的梦幻感,既打中了人们现实中的“痛点”,又营造了一场虽因女主离世而遗憾,却堪称完美的情感童话。剧中女主的母亲最后和男二成为一对CP也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中年女性的某种心理需求。
近年来,也有一些国产剧试图打造韩式女性剧,但收效甚微,相反套路化的情感表达方式成为国产情感剧的风向,不管是从虐到甜,还是到追求爽感,只是女性剧的某种情绪体验,只有寻找这些观感背后的本质,找到故事的支撑点,才能让作品与观众形成深度情感共振。
从爱情到职场再到奇幻,“中年少女心”有N种存在形态
中年女性剧的类型不只是情感剧,在职场戏,甚或在奇幻剧集都可以有广阔的展现空间。比如今年的英剧《发现女巫》就展现了英式女中年在奇幻题材中的魅力。十年前此类题材(《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人设多以20岁左右女性为主角,该剧的女主人设却是一个35岁左右的熟女。
《发现女巫》的女主人设颇为新奇,女主原本是个女巫,却以牛津大学的学者身份生活,不愿使用自己的超能力,更不愿承认自己的女巫身份,每天为了写论文去图书馆查资料……这种人设俨然是反映现代女性寻找自我的现实题材,这种现实感也让观众很快能代入剧情,引起共鸣。
但故事却又离奇而高甜,女主与千年吸血鬼相遇,互相吸引,却遭遇了双方家族的阻碍,高甜又揪心的浪漫恋情,堪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满足了无数中年少女的爱情幻想。这样的剧又怎能不让人眼前一亮呢?
现实里,中年女性的世界果真没什么让人提神醒脑的事情吗?以年轻人为主流受众的影视剧市场,只能容纳以年轻人为视角展开的故事吗?未必如此,以中年女性为素材的故事不管是纯粹的情感剧还是干练的职场剧,甚至其他复合类型,都有更多可供深挖的空间。
即便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年女性群体无论是在人数,影响力还是在市场购买力上,都是不可忽视的受众群体,轻飘飘的青春偶像剧、一地鸡毛的家庭戏,显然无法满足她们的少女心,寻找其情感共鸣点开发剧集显然有着巨大的价值空间。
来源:微博号重头戏
作者:Vlinkage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