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各大医院门急诊爆棚 医生一晚看100个病人是常事
图说:夜班急诊医生正在查看中心监护站上的实时信息。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连日的高温酷暑,沪上各大医院门急诊爆棚,中山、华山、瑞金、仁济、新华、市六医院等都在日均一万人次左右,其中新华、仁济最高一天门急诊都超过了1.6万人次,创历年新高。门急诊病人骤增也给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上周三晚上,记者跟随着新华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了高温下的夜门诊体验,其中大部分患者并不需要晚上来看急诊。记者呼吁:请市民将医疗资源还一点给真正需要的人。
儿科夜间急诊
医生一晚上看100人是常事
晚上9点半,新华医院的急诊大楼灯火通明,每一个窗口排着长龙,其中儿科急诊更是人满为患。
“医生,我的孩子温度下不来怎么办?”“我孩子已经拉了好几次了,你能不能看病快点啊!”在儿科急诊,八个家长紧紧围在儿科张医生的身边,患儿有的哭闹、有的昏睡,家长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焦燥不安。
“最近天气一热,急诊就拥挤起来了,最近几天来,一个晚上看100个小病号都是正常的。”张医生告诉记者,考虑到有的孩子病因复杂,病情严重需要综合诊断治疗,医院还专门在晚上开设了“高级专家门诊”。但即使是夜间的高级专家门诊,这段时间也是天天满号。
晚上10点已过,挤进急诊室看病的患儿和家长,依然一拨接着一拨。“大多数是普通感冒发烧,还有一些是白天看过病,选择晚上来复诊或者挂水的。”张医生说,病情不是很严重的小患者占了夜间急诊人数的很大一部分,大多数家长选择夜诊,主要是因为晚上人少一些、天气也稍凉快一些。
有位姓王的女士已经是当天第三次带孩子来医院了。“孩子发热,6小时药效过了之后,孩子的体温再次蹿得很高,其实这是正常的,家长在家密切观察就可以。”张医生告诉王女士。
候诊大厅
四五成急诊病人病情并不急
每天晚上7点起到第二天凌晨2点左右,是急诊医生最忙碌的时候。呼吸道感染、肠胃炎病人络绎不绝。
晚12点后,急诊内科的病人已经看到了第893号病人。急诊的李医生说,盛夏时节,到晚上12点,急诊病人看到八九百号是常事。
然而,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大约有四到五成的急诊病人,病情其实并不急。记者在等候就诊的病人中随机采访后发现,许多患者把夜间的急诊当成了“快诊”,还有白领就是纯粹来配个药,其实病情并不紧急。
除了继续为排队的患者看病外,李医生还有一个任务:趁着患者去抽血等缝隙,他时不时需要来到候诊大厅,以便观察有没有病情严重的患者。
“因为已经看上的患者未必病情很急,但是我们也担心真正需要马上就诊的患者耽误了病情。”李医生说,急诊是专门为各种急症、危症、重症病人而设置的,担负的是处理紧急情况下的医疗救助。如果轻症病人占了急诊资源,患者等待的时间就会被拉长。”李医生建议,现在各大医院的现状就是患者多医生稀缺。如果不是很紧急的病,还是选择白天就诊更为妥当。
成人夜间急诊
门急诊以发热拉肚子病人为主
晚上10点30分,上中班的急诊医生于医生正对一波“看病晚高峰”病人进行就诊。当天白天,于医生已经上了一个白班,眼看着急诊的病人实在太多,于医生决定加个中班。虽然已经接近中班的下班时间,但是排队等待就诊的长龙,让于医生早就忘记了时间。由于医院的门急诊量持续上升,就诊人数超出了医院正常标准,临时留观室甚至占用了医生的一间大诊室。于是,于医生他们的工作地点被压缩了一半。
已经到了下班时间,记者拉住了于医生。于医生告诉记者,和大家一样,他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加班模式,“附近没有大医院,社区医院又不收急诊患者,每位医生一天平均要看80个以上的病人。”目前门急诊病人普遍以发热、拉肚子的为主。
病人数量的增多使得于医生和他的同事们连吃饭都迈着匆匆的脚步,更多的时候就在走廊里随便对付几口。尽管每天面对看不完的病号,他仍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高温天病人的心情也有些急躁难耐,有些病人的态度难免不那么温和,所以特别考验医生的耐心。
“加班不算什么,有些同事生病了,除了重病以外都不会请假,硬撑着坚守在岗位上。而医院每年都会给大家年假,却普遍都休不完。”于医生说,一旁的同事已经重感冒了好几天,一旦请假同事的担子会更重,为了不传染给病人只能一整天都戴着口罩。
但是,于医生也坦言称,轮班多且经常日夜颠倒的作息,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家庭,对于平时不能常常陪在孩子的身边,于医生有少许内疚,但还是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还没有聊上几句,于医生又赶回办公桌前继续看病人,“刚刚去抽血的病人还要回来看报告,不能让他们等。”在记者观察的几个小时内,于医生甚至连口水都没有喝上。
急诊抢救室
高温下病人中暑等病症频发
急诊抢救室,无疑是整个医院节奏最强、最辛苦的地方。晚上10点已过,一楼抢救室和隔壁A、B病区依旧处于不停歇的忙碌状态。高温之下,病人中暑和其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的病症频发。
记者看到,急诊抢救室,靠墙的地方几乎摆满了加床。甚至是大厅内的一根正方形立柱,也被加以利用。于是乎,大厅、走廊内可供人通行的区域剩下了一条狭窄的走道,医护人员在行走时不得不经常侧过身来。
今年39岁的姜护士目前负责抢救室的护理工作,从业至今已有20年。“救护车一辆接着一辆送来,而且送过来的病人情况很复杂,有些病人身上可能有三四种疾病。”
面对时刻可能到来的突发情况,姜护士说,所有抢救室的医务人员们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我们这边的护士都是六天轮一班,包括一次中班、一次夜班、两至三天的日班,高峰期甚至要上两次中班。”
姜护士负责的抢救室除了要照看好自己区域的病人和夜间出来巡夜以外,还须负责接夜晚医院救护车运送过来抢救的病人。
尽管已是深夜,姜护士的脸上丝毫没有疲惫。她坦言早已习惯了,“晚上有时候很累,但一有新的病人或其他突发情况,整个人就会兴奋起来,保持精神集中,这是这么多年来长期干夜班的结果。”
深夜12时,一辆120急救车驶入医院,而姜护士已经提前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准备救治。然而这位送来的病人让医务人员有些莫名:,一位60多岁的阿姨因为发烧,选择在夜间叫救护车前来医院看病。
“此类病情完全不需要依靠救护车,这其实占用的是其他患者的救命资源。市民应该合理使用救护车医疗资源,为他人让出关键的生命通道。”姜护士说。
[记者手记]
多还一点医疗资源给需要的人
新华医院是一家沪上知名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周围几乎没有其他大医院,因此该地区的的医疗压力主要都落在了这家医院的身上。不少市民抱着“看病就要看三甲医院”的想法,甚至不惜在夜间急诊排长龙挂号就医。
然而,就诊的队伍中,有些患者仅仅是因为白天没空、晚上来医院配个药;又或是白天太热、晚上看病更凉快些;还有因为一点小情况带着孩子跑三次医院的家长也不在少数……众多市民选择晚上就医,从而造成了夜间急诊挂号无数的现象,人多时一个病患甚至需要等几个小时才能轮到号,不仅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更是耽误了真正需要急诊治疗的病人。
事实上,大部分急诊病人并不真正需要在夜间挂急诊,甚至都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三级医院,一般病情在社区卫生中心或者二级医院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如果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能够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那么三级医院的医疗压力也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排队的时间长了,加上气温过高,有些患者难免发出抱怨甚至爆粗口,而医务人员纷纷加班,在想尽一切办法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看病效率。我们只能呼吁:大热天,请彼此多些理解!多留些就医资源给真正需要的人,也能让我们的医务人员稍稍喘口气!(据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