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专家看来,期末成绩单“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看到成绩背后的东西:家长应该看到孩子的努力与进步,孩子应该看到自己的失误与不足,而大家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理性的分数观——知道孩子成长的距离和方向,远比单纯计较分数的多少更重要。
分数反映的并非能力高低,而是自身的不足所在
在上海一所民办学校就读八年级的小丁这两天有点郁闷,虽然老师还没公布期末成绩,但他知道自己最得意的物理考砸了——由于花了太多时间在填空题上“精益求精”,最后两道大题反而来不及做,更让他郁闷的是,考完再看题目,还都是会做的!
小丁爸爸对此却不意外。“小家伙现在的学习态度太浮躁了。”丁爸爸说,早在考试前,小丁就号称“这次考班级前几没问题”,而且第一天考完语文、数学后,他就窝在床上看课外书,格外“笃悠悠”。“当时我没有批评他,但我心想不妙了。”小丁爸爸坦言,作为家长,很难不在乎孩子的分数,因为这是学习成果和知识水平的一种检验,而分数也会让孩子明白竞争的难度和努力的意义。“这次的物理分数肯定不理想,但我觉得倒是件好事,自己‘撞疼’了才会知道缺的不是知识和能力,而是对学习、考试的重视和考场经验。”
在初中数学高级教师倪彩连看来,其实有时候分数并不能直接反映孩子知识能力的高低。比如在一场数学考试中,一个孩子考了95分,但这5分扣在一道大题上,因为没有思路所以没做出来;另一个孩子考了92分,但扣分的原因是粗心写错了两个数字,那我们能说分数更好的那个孩子数学更好吗?“比起扣掉的分数,扣分的理由更值得学生和家长关注、反思。”她说,抛开“分分计较”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自身的不足——到底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解题方法不正确,还是卷面字迹不工整、时间分配不合理,等等。之后,应该在总结每道题得失的基础上,整理错题集,吸取经验教训。
比起分数来说,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更重要
我们大概都见过这类把分数当作奖惩标准的家长:一旦孩子考得好,他就是爸妈的心肝宝贝,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孩子要是考砸了,那就等着吃一顿“竹笋烤肉”。其实很多孩子畏惧考试、担心分数、害怕失败,正是因为这些家长将自己的高期待和高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解释,孩子的很多行为和想法是通过模仿大人而来的,比起老师来说,与孩子更亲密的家长在引导他们正确、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绩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当孩子考试不理想时,父母对孩子一味的指责、埋怨会导致他们产生自责、失望等负面情绪,同时又对失败格外恐惧,严重者会回避学习,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不管你是否打算回家算账还是给糖,请静下心看看孩子们的努力吧!”在最近一段十几秒的网络视频中,一位名叫郭佳文的年轻班主任把这句话作为公布期末成绩的开场白。在不少教育工作者看来,无论身为老师还是身为家长,都应该透过分数看到孩子的努力付出和点滴进步。之前一直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或者一直做错的题目这次做对了,那他们就应该被表扬、被鼓励。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这才是父母应该给孩子传递的学习观、分数观。
作者:本报记者 朱颖婕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