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小店多采用租用模式,有的有证、有的无证,有的确实是违章建筑。但不少街区在整治中采用‘一拆了之’的方式,让很多小店消失了,这会削弱城市活力与魅力。”李麟学在提交给人大的代表建议中把城市中心区比作“瓷器店”,而那些简单粗暴的整治方式则是“大象式”的。他认为,“过于追求大尺度统一”的街景,“看似统一,实则缺乏设计感。很多统一的广告牌、单一的门店牌,简单粗陋,广受诟病和吐槽”。
李麟学建议关注几个问题:首先是城市中心区有机更新的尺度问题,“小尺度、细腻空间以及生活场景是城市中心区的魅力所在”;其次要有“时间痕迹”概念,承载时间痕迹的街区与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沉淀,有机更新不能“一刷了之、一新了之”。具有时代性的优秀建筑和街区,即便不在历史文化保护范围之列,也应在突出“原真性”的前提下,对其采用更精细、更高超的更新模式。
李麟学提出,街区美学、社区美学与细微美学应得到重视,“之前有街区在落叶世界布置粗制‘艺术品’,缺乏设计感,也缺乏文化性和美学素养,要避免这种情况。”
李麟学对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提出了几条建议:
首先是充实完善城市有机更新管理机构与决策机制,可以借鉴新加坡“城市重建局”的做法,设置专门机构,完善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完善城市更新重要区域的专家咨询、评审与听证制度;制定完善城市更新尺度导则,比如借鉴国外城市经验,规定60米左右范围内不允许出现重复的更新要素。
他建议充分关注城市里的小店,对有历史感的小店、经营多年的小店和群众认同度高的店铺业态,努力保护、延续,适当迁移、转化;尽快研究出台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现代建筑清单,形成再利用与改造机制,让“时间留痕”。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钱蓓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