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最后一次在老房过年,祝福张园“新生”

2019-02-06信息快讯网

新春走基层 | 最后一次在老房过年,祝福张园“新生”-信息快讯网

春节里,每一家拿出一两个拿手菜,比拼厨艺。(南京西路街道供图)视觉设计:李洁

日前,张园地块征收正式生效,这片上海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形态最丰富的历史建筑群将恢复它百年前的风华。但是,对于现在的张园居民来说,今年将是最后一次在老房子里过春节。

己亥正月初一,许多老张园人从城市四面八方赶来,共同见证这场属于张园的“新生”。穿上喜庆演出服的阿姨妈妈们,跟着鼓点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她们既是在庆贺新春的到来,也是在祝福未来的张园。

热闹春节勾起弄堂里的人情味

大客堂的天井里架着竹竿,散发着咸鲜肉香的腌腊制品整整齐齐地晾晒着。弄堂里间,一张老式八仙桌铺开,上面摆满糖果瓜子。红红的大灯笼被高高挂起,精心剪裁过的窗花被阿姨们细心地贴在窗户上,熟悉的年味扑面而来。

在弄堂里过年,有一项最激动人心的比拼——张家姆妈和李家阿姨在灶披间的较量。这里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居住条件让不少居民都已习惯合用煤卫设施。

在张园居住了近七十年的庄六萼老人告诉记者,他们楼里有一个大厨房,13个灶台围成一圈,到了饭点的时候,烟熏火燎、闷热异常。但这样的生活方式也让老张园人建立起更亲密的邻里关系,一起洗菜、烧菜,厨房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交空间。

这种邻里间的亲密感,会在热闹的春节里被进一步放大。每家拿出一两个拿手好菜,再将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拼到一起,一场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将弄堂里的人心凝聚到了一起。每个菜都被标上专属记号,所有居民都成为“大众评审”,她们细细品味每一道菜肴,并评出优劣。孩子们最期盼的,必定是包春卷、做汤团环节,他们不仅会捏出奇形怪状的汤团,还纷纷抢着当“大厨”。

孩童的嬉闹声、阿姨大妈的闲聊声,交织出春节里最暖人心的背景声。

纵有千般不舍,但依旧期盼奔向美好“新生”

虽然庄六萼是老张园人,但他也已很久没有在张园过春节了。女儿在闵行区莘庄镇添置了新房,庄六萼也就开始每年与女儿一起过节。但今年春节,他却无论如何也要在张园里过。“这是我们老张园人在这里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庄六萼说起这件事儿,眼神中流露出的不舍之情浓郁得化不开。

跟庄六萼一样充满不舍的,还有嫁到张园60多年的沈阿婆。这里记载着她几十年的人生轨迹,已成为人生中不可割舍的重要一部分。从结婚到退休,她在张园里一笔笔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

上了年纪的沈阿婆不会用微信,事先也不知道大年初一在张园举行的这场文艺汇演。她只是想趁着这个特殊的日子与邻居们拜拜年。这个春节过后,她们就要陆陆续续搬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对于腿脚不便的沈阿婆来说,想要再见这些老邻居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相处多年的老邻居们都知晓阿婆的心事,纷纷宽慰她说,她们以后会经常相约去看阿婆。

纵然心头万般不舍,但老张园人知道,他们的离开是为了让张园重新恢复往日的风华,让更多人能看到张园、爱上张园。

这个有着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历史建筑群历经百年岁月洗礼,在长期超负荷使用之下,张园房屋内部的破损十分严重,居住环境非常差。

今年1月22日,张园地块保护性旧改征收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这里的1200多户居民将告别他们的老房子,开启新的生活。

未来的张园,不仅仅属于老张园人,更将以开放之姿向更多人诉说自己的故事。张园将进一步恢复其文化功能,打造博物馆、大讲堂等文化设施,并举办各类演出、沙龙。同时,将保留一部分居住区域,推出特色民宿、精品酒店,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石库门建筑的海派文化魅力。

作者:本报记者  王嘉旖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