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新年俗,近年来的春节档反复印证着自己“全年最强”称号。“票房纪录”“市场潜能”等都是属于这一档期的高频词。作为电影圈各大片方的必争之地,春节档所拥有的观众和市场弹性,足以放大一部好片。而春节档本身的体量进阶——2015年3.67亿元,2016年6.45亿元,2017年8.06亿元,2018年12.77亿元——进一步鞭策中国最强的商业片挤进每年新春。
说这档期集结了中国商业片的最强阵容、最具号召力演员,毫不为过。
不靠预售“躺赢”,都凭口碑出道
与2018年春节档的开局相似,2019年春节档首日也用了13小时迈过10亿元大关。不同的是,一年前的首日票房纪录很大程度得益于高企的预售。在热烈的提前营销下,戊戌年大年初一是个“躺赢”的市场战果。而今年,春节档八部主力影片在预售总量上并不突出,基本都靠“硬核”的品质、凭各自的口碑出道。
糅合了喜剧和软科幻的《疯狂的外星人》凭“笑果”和想多一层的黑色幽默拿下4.05亿元。片中的重要角色外星人与民间耍猴的反差萌结合效果,将看电影这一“喜兴消费”的意义诠释得淋漓尽致。《飞驰人生》是与观众间一次笑泪齐飞的共鸣,收获3.15亿元。《新喜剧之王》始于情怀又不止于情怀,也有不少影迷买账,拿到2.67亿元。科幻片《流浪地球》2亿元。老牌IP《熊出没·原始时代》凭稳定发挥揽下1.15亿元。《神探蒲松龄》《小猪佩奇过大年》和反腐题材《廉政风云》各有各的不足,首日票房都在6000万元左右。在中国观众观影经验日益丰富、中国电影持续进行品质攻关的场域里,看电影这一文化新年俗已不是“给啥看啥”的盲目消费,品质才是锚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银幕上,我们第一次飞向太空
首日票房暂列第四,《流浪地球》的起势完全合乎业内外浓厚的观望情绪。因为提及科幻电影,业内外有两种惯性思维:科幻片里经历沧桑的与拯救地球的,都是美式符号和美式英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迟迟未来,曾让中国观众和科幻迷失望。
不过,从第一波反响来看,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基本坐稳档期口碑王。截至昨晚,五万左右观众打出平均分8.5的高分,比去年的《红海行动》还高出0.2分。“中国科幻终于飞向浩瀚星空”“宇宙再大,总要回家”等短评开始在朋友圈刷起。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之作、契合“回家”主旋律的设定,都指向一个事实——无论是否科幻迷,《流浪地球》都是春节必选项。
故事里,急速老化的太阳将吞噬整个太阳系,人类决定带上地球一起流浪。人们在地球一侧安装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以此逃离太阳奔向新家园。一万多座行星发动机,4.3光年外的新恒星;400年筹备,2500年航行,100代人参与其中……前所未有的、壮士断腕般的实验里,渺小个体的生命,该用什么单位衡量?
80后导演郭帆用他的镜头语言试图解答这一深刻命题。一开篇,一个长镜头从地面沿着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一路升腾、直上云霄。震撼的特效,被观众称作“一个镜头值回票价”;另有一段类似《地心引力》太空失重状态下的动作戏,也提升了影片的工业质感。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评价:“这个当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向我们表明:中国电影工业的水准上了一个台阶。在中国银幕上,我们第一次飞向太空。”著名评论家赵葆华更将《流浪地球》视为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升级的一部代表性作品,“感情上,它用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家园情结作为核心推动力;价值上,该片用世界级的视听手段讲述人类性故事,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已没有疑问。春节档拥有世上最庞大的观众群和市场弹性,也已屡次证实。现在的问题是,好档期可以怎样放大一部好影片。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