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巧手编织新年祈盼,土家织锦寻求创新传承

2019-02-13信息快讯网

新春走基层 | 巧手编织新年祈盼,土家织锦寻求创新传承-信息快讯网

刘代娥坐在织机前为小学生们讲解土家织绵。(刘代娥供图)

“山村处处柳絮斜,闺女生来会打花,四十八勾花并蒂,不知将送予谁家”——这首《竹枝词》描绘了旧时的“女勤于织”,也道出了织锦在土家文化中的独特存在。土家织锦在土语中又称“西兰卡普”,意为“花面铺盖”,寓意美好。

己亥新年,“花面铺盖”的土家织锦又将托起对美好丰年的如花祈盼。记者日前走访了被称为“武陵土家第一寨”的惹巴拉村,看当地的土家“织女”如何用一双巧手,将民俗风物、吉祥祝语织进五彩斑斓的锦缎。

反面挑织,独具一格

土家织锦从秦汉时期萌芽,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已有2000余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土家族来说,与世俗生活紧密关连的“西兰卡普”便是土家文化、历史的厚重承载。

位于湘西龙山县苗儿滩镇的惹巴拉村傍山倚水,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之一。现年64岁的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居住在此。刘代娥从12岁便开始学习土家织锦,被当地人誉为“织锦王”。在刘代娥幼时,整个苗儿滩镇几乎“家家有织机,户户有机声”,织锦技艺代代相传,是检验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今年春节,刘代娥没有闲着。早在春节前几天,她已经接满了今年一整年的织锦订单。

土家织锦共有纺捻线、染色、捯线等12道工序,其“反面挑织”堪称一绝——织锦人不靠蓝本,全凭心计,“眼看背面、手织正面”,丝线流转下色彩翻飞。“西兰卡普”纹样多是由日常生活抽象而来的几何图形,其中也少不了与过年相关的图案。比如,“粑粑架”织的便是过年期间用来打制糯米粑粑的用具;“狮子绣球”用工整的狮纹配以富有变化的边饰,再现春节的欢乐喜庆……

花样创新,融入生活

市场经济浪潮下,包括刘代娥在内的许多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人还用土家织锦做起了服装、围巾、鞋帽、抱枕等,让“西兰卡普”这一古老文化元素流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现年52岁的黎承菊是土家族织锦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最早用土家织锦辅料制作服装、皮鞋等现代产品的手工艺人之一。在前不久举办的“龙山县爱心年货节”上,模特们穿着她设计、织就的“西兰卡普”服装在舞台上大秀了一回,古朴纹样融合时尚款型引来不少人瞩目。除了服装,黎承菊以同样理念设计的“西兰卡普”皮鞋、围巾、抱枕、眼罩等也是供不应求。

另一边,刘代娥则尝试着在织锦技艺上“更上层楼”,织出了正反两面皆有花纹的“双面围巾”,不少人争相购买。

让刘代娥和黎承菊感到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如今从事土家织锦的年轻人越发稀少。创新的前提是有人承续,刘代娥希望随着人们对民间艺术的愈加重视和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土家织锦能够迈入学堂,在市场经济之外找到传承之路。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彭丹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