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琴者数量和水准不断提升,但如今的“音乐神童”都去哪了?
王健、郎朗、李云迪、牛牛……从上世纪80年代到新千年,一批又一批“音乐神童”为人所熟知。然而,到了眼下,论起家喻户晓的“音乐神童”,除去现已成为影视圈宠儿的欧阳娜娜,人们或许很难再多说上几个名字。
“音乐神童”缘何在国内越来越少?在业界看来,这和古典音乐教育的普及密不可分。当琴童的整体水准都得到大幅提升时,一个琴技卓越的孩子便不再显得稀奇。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朱昊冰认为,音乐的表现固然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技术永远是为音乐的灵魂服务的。“而真正有灵魂的音乐,来源于一颗充盈丰满的心灵。”
当人们的视线不仅只盯着琴童的技巧,开始关注琴技背后的情感和心灵,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激发孩子对艺术的热爱,比培养只有技术的“神童”更重要
根据中国乐器协会的数据统计,近十年来,中国钢琴的年产量每年都超过30万台,达到世界之最。我国学习钢琴的琴童数量同样称冠全球,超过3000万。在北上广等大都市,从街头到巷尾都能听见窗户里传出的悦耳琴声。一个孩子至少会一门乐器,音乐教育逐渐变得和语、数、外同等重要。
“X岁学琴、X岁学完钢琴10级的全部内容、X岁举办首场独奏音乐会……”物以稀为贵,过去人们见到这样的报道,可能会对琴童的水平啧啧称奇。“音乐神童”被“造”出来的背后,也曾潜藏着一些家长的期待:希望孩子天赋异禀,成为比肩郎朗、李云迪的大明星。不过现在,高水平的琴童早已屡见不鲜,更多家长对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琴,也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以上三张均出自视觉中国
“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绝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学琴,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而不是让他们去做能赚大钱的音乐家。”根据大提琴家王健十几年来的观察,他发现整个中国社会不仅在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也越来越寻求心灵和精神层面的美好。从音乐到美术,让孩子学乐器、进博物馆参观,提升他们对美的感知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在不少家长心中,已比培养出一个“神童”更重要。
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取得钢琴演奏博士学位后,归国致力于钢琴演奏和教育朱昊冰告诉记者,如今国内钢琴教育者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以前动辄要求学生手指能动得多快,现在老师们更注重如何通过教授一门乐器,使孩子们能在领略音乐之美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并了解作品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
音乐教育环境愈加完善,学会一门乐器不再那么困难
有“音乐神童”之誉,有人认为王健的成功,与他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有直接的关系。可很多人有所不知,王健幼时的学琴环境并非那么“友好”。他出生时,家里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小小的床。王健学琴就是坐在那张小床上,父亲用中提琴插上一根筷子,做成一把“袖珍大提琴”让儿子练习。那时王健的母亲不在上海,日复一日,父子二人在琴声中相依为命。
美国小提琴大师斯特恩1979年访华时,聆听了小王健演奏的大提琴声后,称他为“东方最有希望的音乐天才”。图为王健小时候照片(资料图片)
若和王健小时候对比一番,不难发现今天琴童的学习环境要好得太多。如果经费足够,几乎不愁找不到好乐器和好老师。出身波兰音乐世家的社会学博士伊莎贝拉·瓦格纳,更在她的著作《音乐神童加工厂》中抛出以下观点:在一个完善的教育环境中,绝大多数正常人都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学会一门乐器,并没有太多所谓的天赋。
反过来说,幼时艰苦的学琴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王健。当时他的生活很简单,没有电脑或电视,拉琴就像玩耍一样。“并无其他事情分散我的注意力,所以我在练琴时倾注了百分之百的专心。”而现在的小朋友,人手一个平板电脑、游戏机,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外,当大多数人都有条件学琴,并处于“标准流水线”培养模式时,或许也损耗了一定的独特性。
能学会甚至学好一门乐器已不再困难,但真正的大家绝不只靠“手艺活儿”取胜。朱昊冰的导师——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常常这样教育她和其他学生,“你们不仅仅要成为钢琴家,更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延伸阅读
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回应“神童”话题:
最难是追求深刻情感的回应
很多人对“音乐神童”的评判标准,往往是看孩子几岁就能演奏多难的曲目。而享誉国际的大提琴家王健可谓非典型“神童”。当年9岁的他之所以被大提琴大师斯特恩称为“天才”,并不在于技巧有多么高超。
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王健,多年来听过不少年轻人拉琴,他认为技术优于少年时自己的数不胜数。“不过,很多人会将练琴作为父母或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只有极少数人还会努力通过音乐寻找一种更深的情感。”回望起记忆里的那个9岁少年,王健认为这才是自己打动斯特恩的关键。
“小时候练琴,虽然老师也表扬过我,但中国文化讲究含蓄,没有人会直接对我说你是‘神童’。”事实上,王健从小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心中有着理想的声音、情感和境界。“哪怕别人说我再好,还是会暗暗较劲,希望能更轻松地奏出想要的效果,仿佛在追逐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
王健说,想要在音乐专业上有所建树的孩子,必须敏感于韵律、音准和声音,并且对深刻的情感有所反应。而“音乐神童”年少天赋异禀,亦只是把小小的钥匙,要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还得继续走好未来人生的每一步。
作者:姜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