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今日黄昏后,你约谁?
今日元宵。在中国古代,通常会有宵禁令,比如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在宵禁之后不允许外出。尤其是女子,不能轻易出门。
凡事总有破例——元宵节会开禁赏灯,不论男女都可以到街市看花灯,平日隐藏深闺的年轻女子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恋人们有了宝贵的独处时间。于是有了《大明宫词》太平公主与英俊武士薛绍的相会,《女医明妃转》允礼皇帝英宗的邂逅。
在南京,元宵节又被称为“过小年”。南京有民谚:“过了正月半,大家把活干。”元宵节过后,就要迎来新一年的春耕播种,开始新一年的忙碌生活。
南京历来有“上灯元宵落灯面”的习俗,除了借元宵寓团圆、借面条寓长寿外,又因为在南京方言中,“灯”和“顿”同音同韵,念出来就是“上顿元宵落顿面”。此时说出“上顿元宵落顿面”就表达了顿顿不落空的意思。
元宵节俗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少史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远古时期,人类用火祭天的活动或为以后元宵点灯的根源。到了西汉,开始固定在正月十五夜举办元宵节,始为一日;唐代改在阴历正月十四至十六为三日;沿至宋朝,宋太祖又将放灯时间延长,从阴历正月十四至十八,共五夜。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与民同乐,让更多的南京老百姓感受到花灯的魅力,于是决定把灯节延长到10天,即阴历正月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这是我国古代时间最长的灯节,之后一直延续了下来。所以,全国各地的“上灯日”可能有所不同,但南京一定是正月初八上灯!
穿梭于秦淮河上的画舫在灯节期间悬挂彩灯,配上喧天鼓乐,是中国元宵灯会历史上的独特灯彩,俗称“灯船”。甘熙在《白下琐言》中曰:“秦淮灯船,昔人称之……近又有新式船,小于走仓而特大于藤朋者,谓之四不相,出奇制胜,人争雇之。”
从明代后很长时间里,每年元宵节前后,大队五光十色的灯船画舫从中华门附近出发,沿秦淮河驶过武定桥、文德桥、利涉桥、东关头,转向大中桥,入明宫护城河,至复成桥为终点。那时候,花灯如星烟火如梦,欢腾在漫天花火中,秦淮河上条条火龙蜿蜒,秦淮河岸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可谓是南京的独特一景。据说,在明朝鼎盛时期,秦淮河上曾经出现过55条灯船来往穿梭。华灯初上,画舫凌波,桨声灯影里,迷醉多少文人墨客。
一到正月十五,家家都要扎花灯,简陋的用纸糊,考究的甚至会用明珠美玉装饰。但花灯不是人人都会做,于是相应就产生了灯市和花灯匠人。
清朝中期以前,南京的灯市集中在城南的评事街、笪桥的空旷处。靠着朝天宫的笪桥是秦淮河支流上的一座古拱桥,桥南有一块空地,历来是金陵花灯艺人的聚居之地。过年期间,笪桥至评事街沿升州路一带灯火通明,大街两旁扎满松棚,松棚四周缀满巨型花灯,灿若白昼。
同治年后,南京有三处灯市比较热闹,府学(今朝天宫)前、县学(今夫子庙)前及笪桥。家里有新出嫁女儿的人家会在灯市上买对荷花灯,在初八上灯日那天给女儿送去,“灯”和“丁”谐音,送灯寓意求子添丁。
清代末期,南京原先的商贸娱乐中心逐渐向夫子庙一带延伸,这里云集了各种摊贩和老字号店铺,灯市逛累了,就去得月茶楼小歇,喝着加了青果的“元宝茶”,吃几个和梅子同煮并拌了桂花糖的“梅豆”,惬意非常。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的浪漫,就是与你一起看灯看人,看尽满城的美景良辰。
来源:南京发布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