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类,今年1.2万个小区要完成改造
今天(21日)在沪举行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市绿化市容局负责人透露,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实施方案》《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和今年7月1日即将实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要求,今年本市将力争以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全程体系建设为目标,实现全市16个区整区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七座干垃圾焚烧设施、八座湿垃圾集中资源化利用设施和一个垃圾填埋场。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全市16个区分两批建成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系统,第一批6个区,第二批为剩余10个区。按照整区域推进实施路径,所有区先实现全覆盖,再实现全面达标。在各区源头分类投放及收集设施建设方面,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透露,目前全市已完成改造近万个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厢房,今年将全部改造完成1.2万个居住小区、1.7万余个定时定点垃圾厢房;目前已完成全市4万余个道路废物箱分类标识,实现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
《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桶(袋)技术规范(试行)》日前已发布,生产企业和居民可查看参考,选购合适的垃圾容器,在家养成分类投放习惯。针对居民反映较强烈的垃圾混装混运问题,本市也已统一规范驳运工具、驳运模式,并开通市民投诉平台,加强社会监督。
今年,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分类运输及中转设施建设。到今年底,本市湿垃圾运输专用车辆将由目前的约700辆配增至920辆,有害垃圾运输专用车辆实现每区配备一辆。今年,全市将建成8000个回收网点和170个中转站,方便居民就近处理可回收物;而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也将由“市场化体系”调整为“准公益性体系”,促进点、站、场回收体系建设。目前,全市41座大型中转站均已实现干、湿垃圾分类转运,到今年底,市属中转码头湿垃圾专用集装箱将增至180个,基本满足中心城区湿垃圾中转需求。
末端处理设施建设也是各方关注的重点。邓建平介绍,到2020年底,全市干垃圾焚烧能力将由目前的1.33万吨/日提高至2.0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提高至0.7万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今年,本市将抓紧开工建设16座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为源头分类提供保障。
据透露,去年本市累计检查了1.7万多家违反生活垃圾分类的单位,开出836张整改单、157张处罚单。今年,本市将继续在市、区、街镇三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五个环节”全程监管体系下,促进源头分类,对单位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首次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后收运;对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拒绝收运并移交执法部门处罚”;强化环卫收运监督管理,杜绝混装混运;对拒不配合进行源头分类驳运的物业企业,依法予以市场退出等处罚;中转站对环卫收运作业企业分类品质不达标的予以拒收;鼓励居民参对分类管理责任人分类驳运、存储的监督,形成市民与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双向监督的机制。
作者:李静
图:视觉中国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