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垃圾分类的意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还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张爱莲说。今天,大(六)班家长曹盛盛走进了《家长课堂》,从事环保相关研究工作的她现身说法,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垃圾分类课程。她告诉记者,从事研究的过程中,不少国外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德国从1804年就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体系,从业人员超过25万,涵盖工程师、工人、公务员等不同职业。而且,每年的营业额高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在教育领域,德国的一些大学相继设立了垃圾处理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同时也提供针对垃圾处理专业人员的培训项目。这些做法为德国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曹盛盛认为,让孩子们学会垃圾分类是环保的第一步,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环保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首当其冲的,社区和马路上要安置适于分类的垃圾桶。其次,产品生产商也可以从包装设计上进行改变,标注出残余物质可归属的垃圾类型,方便市民进行分类。
黄浦区市八初级中学:将垃圾分类教育与德育工作、环保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
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市八初级中学的孩子们带着垃圾分类宣传册在社区里走家串户,牵着爸爸妈妈和邻居叔叔阿姨的手,践行垃圾减量与分类收集。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垃圾分类仍在进行中。校党支部书记杨保华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倡校园垃圾减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在新学期计划将垃圾分类教育与德育工作、环保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从课程建设和活动设计等方面保障垃圾分类成为校园生活新风尚。
如今,在每两周一次的午会课上,卫生老师和生物老师将走进少先队广播直播间,为全校师生进行垃圾分类等主题的环保生态教育。“这项工作将纳入相关教师的绩效考核,力图从制度和人员方面保障垃圾分类的顺利推进。”据悉,每学期每个班还将召开至少一次垃圾分类教育主题的班会课,不但师生一起学习探讨垃圾分类知识,家长也会共同参与。
“宣传教育是一方面,劳动实践是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履行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参加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公益活动,让他们真正将垃圾分类当成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杨保华这样说。
普陀区真如文英小学:创立“F·P”(废品、扶贫)基金传递孩子爱心
新学期第一天,真如文英小学充满了“环保味道”。学校抓住升旗仪式好时机,面向开展垃圾分类培训,让每个孩子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掌握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种基本分类,知晓每一类垃圾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垃圾再生”系列活动,在深化垃圾分类概念的同时了解垃圾循环利用、再生的价值、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走进真如文英小学校园,一个生态堆肥箱尤为引人注目。学校里值日的小队员告诉记者,每天校园产生的厨余生鲜、菜皮菜壳、剩饭等放在这个箱子里,就能加工成有机肥料和液体肥料,学生们可以利用厨余垃圾堆肥形成的培养基,开展“迷你盆栽”和“一米菜园”种植体验活动。学校工艺社团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自己制作的再生纸开展艺术创作,开发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学校办公室主任江民介绍说,学校以“生态六艺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垃圾变身三步走”开展垃圾分类行动,将垃圾分类与生态道德启蒙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师生垃圾分类意识和分类能力,将校园垃圾分类落到了实处,实现了校园垃圾减量。
记者了解到,学校为每位学生配置一本“绿色账户”,用于记录在变废为宝实践中获得的利润。用每个孩子绿色账户利润创立的“F·P”(废品、扶贫)基金,是学校爱心捐助和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专项基金。每年冬至前夕,学校家长委员会会同区红十字会启动学校F?P基金,将购置的冬衣冬被定点捐赠给希望小学的孩子,积极开展“冬日暖阳”行动,展现了学生以环保节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徐汇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成为垃圾分类知识第一培训人
“大骨头”其实属于不可回收物、“日光灯”属于有害垃圾、用过的餐巾纸和湿纸巾不能回收,只能丢入其他垃圾分类的垃圾桶里……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自然教师作为垃圾分类知识传播员,首先为全校教师培训普及相关的知识。“过去,老师们也不是完全了解垃圾分类的规则,一些容易混淆的分类知识尤其需要关注。”培训过后,学校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交大附小垃圾分类教育内容,从新年的第一天就悄然走进校园。首当其冲的,是学校校园环境的变化。如今,学校每个班级都更换了可回收垃圾桶,走廊里、食堂里的垃圾桶也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了调整。大队辅导员张路介绍说,学校创设了多样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让孩子沉浸式地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知识、形成理念。比如,学校通过卫生广播、红领巾广播传播垃圾分类知识,面向学生们征集垃圾分类的“金点子”等。
交大附小一年级(4)班的王宇虓建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是‘新时尚’,却有着许多堵心的问题”。比如因为大家对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等分类仍不是很明白,所以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就大大降低了。
王宇虓在寒假中偶然发现的一个棋盘游戏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游戏是需要2名以上参加者从棋盘的起点出发,通过轮流掷骰子,根据投掷出的点数,走到相应格子上,并告诉裁判格子上的垃圾属于哪类垃圾,答对的再前进一步,答错的后退一步,最先到达终点的人为胜。“通过一个同学们都喜闻乐见的棋类游戏,使我们可以在玩乐中,又能牢固记住垃圾分类的小知识。要是这个游戏可以在学校课间推广,或许不久我们都能成为垃圾分类的小能手,回到家里也可以帮助长辈们做好家里的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新时尚”。”
在校园中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保护,还应关注其他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体验。“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大多从自己出发,鲜能关注到他人。垃圾分类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时机,让孩子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张路也表示,学校里产生的垃圾主要是纸张等可回收垃圾,有一定的局限性。想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到多样的生活垃圾,更是要从家庭垃圾分类处理入手,这样一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则变得更为重要。虽然学校开展的垃圾分类教育看似简单,但长远看来,却是从一代人入手培养环保意识。
长宁区延安中学:“垃圾只是发错了位置的资源”,高中生将垃圾分类理念传播入社区
“爷爷奶奶们,日常生活垃圾可以分为四类,实现分类将大大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开学首日,延安中学的学生们互相分享了寒假里走入社区传播垃圾分类理念的趣事和收获。
来自环保社团的学生们说,在苏一街道居委,他们首先针对垃圾不分类的危害进行了宣讲,在向爷爷奶奶们诉说了垃圾的来源与去路、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以及垃圾分类的好处后,爷爷奶奶们都对垃圾分类究竟对整体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多大的作用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随后,同学们邀请了六位街道居民,参与了垃圾分类小游戏,他们需要做的是把一些印有垃圾的纸片放到对应的垃圾桶中。最后有五位居民完全正确地对垃圾进行了分类,还指出了一名同学给出的分类提示是错误的,不仅体现出居民们对宣讲内容的快速理解,也体现出居民们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素养。
延安中学垃圾分类相关教育始于2017年,学校副校长王丽告诉记者,每年高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延安中学在学校生活规范中就有垃圾分类相关的培训,这是作为延安人生活规则和环保意识来进行教育的。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后,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意识结合,学生更多地到社区做志愿者服务,宣传垃圾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更多喜好理科的学生还能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究如何将垃圾分类工作完成得更好,这是让孩子们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的好时机。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了解垃圾分类中的大小学问
“如果你把菜打翻在报纸上,应该怎么处理垃圾?”“塑料袋里装着蛋壳,属于哪种分类?”开学典礼正式开始前,一场特别的“垃圾分类小课堂”正在上外附中东校教学楼一楼大堂上演。20个学生围成一个半圆,站在“圆心”的安全老师举着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常见物品,为大家分析讲解垃圾分类的常识和场景。
“垃圾分类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其实包含着很多环保知识、科学知识,这不仅需要师生们加强知识学习,也需要不断实践钻研。”常务副校长吴佩玉告诉记者,自从2017年9月开始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现在师生们已经基本养成了分类收集与处理生活垃圾的习惯。眼下,校园各个角落都有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三类垃圾桶,但师生们平时都多多少少遇到过一些容易产生误解和困惑的情况,比如餐巾纸是否属于干垃圾、圆珠笔芯是否属于有害垃圾、电池应该怎么回收,等等。还有老师反映,应该在办公室增加“有害垃圾类”垃圾桶,用于打印机墨盒等垃圾的处理回收。
为了帮助师生更好地辨析各种常见垃圾的具体分类和处理手段,除了加强对师生的专项培训以及学校对相关工作的检查力度,学校还计划在本学期举办一场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实践中的小困惑可能会影响垃圾分类的真正落实,因此我们希望师生们能够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了解垃圾分类中的大小学问。”吴佩玉这样说。
杨浦区:为学生建立独立成长档案数据库纳入综合素养报告
在杨浦区,一场垃圾分类线上知识竞赛活动吸引了6万余名学生参加。全区还将通过微课、志愿者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科创大赛、创意宣传大赛等活动推进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并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独立的成长档案数据库,自动生成学生综合素养报告,帮助学生、家长和学校清晰掌握垃圾分类学习过程和完成情况。
杨浦区教育局资产管理中心书记邹忠敏告诉记者,杨浦区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竞赛和学生画展举办已经两年有余。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尽快掌握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更是希望借助“小手”的力量牵动“大手”,让学生带动各个家庭成员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中。
据了解,眼下杨浦区各学校已逐步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构建日常垃圾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分类的收集模式。同时,学校还把垃圾分类工作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自主课程的开发紧密结合,通过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初中阶段的《科学》和《思想品德》等课程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减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并鼓励学校探索校本教育特色。通过进课堂、进教材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节能减排的环境意识。在杨浦区中小学科技节、杨浦区中小学生“节能小当家”等全区性大型学生活动中,垃圾分类都作为活动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组织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新颖有趣的活动,在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了相关实践。
作者:本报记者 张鹏 朱颖婕
照片:本报记者 袁婧、各个学校供图
编辑:张鹏 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