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故宫角楼开火锅店”给文创产业亮出一条道

2019-02-27信息快讯网

文汇时评 |“故宫角楼开火锅店”给文创产业亮出一条道 -信息快讯网

故宫上新闻的频次,越来越高了。继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这两天,故宫角楼餐厅又开起了火锅店。点菜的菜单做得像圣旨,让食客能玩一把“奉旨点餐”;据说,餐厅还尽最大程度复原了慈禧曾经的“万寿菊花锅”,真是让人隔屏也能感受到全新打造的“菊花火锅”的活色生香……而在此之前,《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批电视节目,更让故宫的古建筑、文物珍品等一度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

用时髦的话来说,故宫已经成了一个超级大IP。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不久前更透露了一个数字:故宫文创产品收入早在2017年时就已达15亿元。可以说,故宫的“网红成长史”不仅是妥妥的成功营销案例,更足以为国内众多公共文化类展馆借鉴。

换个角度看,故宫越来越“火”,很大程度上折射的是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旺盛需求。普通的奶茶、咖啡、火锅搭上“故宫”元素后,似乎就变得“文气”起来,人气跟着就来;一支普通的国产口红打着“宫”里的旗号,身价立刻暴涨,很快在网上脱销。凡此种种,都在说明文创产业的发展潜力。

与物质消费不同,文化消费说到底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世界需求的品质消费,讲究的是审美、格调、品位。实际上,即便是已经“自带流量”、在文创产品开发上先行一步的故宫,也时而陷入争议。比如,今年的灯会,很多网友通过互联网直播等形式隔屏观灯后,忍不住吐槽,建筑灯光过于炫目,像“蹦迪现场”,还有人说,“灯光秀的审美有点土”。审美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情。网友对故宫灯光秀褒贬不一,本身都是在关注灯会的基础上生发的,而这都是公众对文化消费品质的一种直接诉求表达。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一些意见看似是批评,其实无非是希望故宫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活动能办得更好、更出彩。

其实,不仅是故宫,最近几年,国内不少博物馆和公共文化场所都试图放下原本“端着”的身段,换去严肃刻板的面孔,不断尝试用新的姿态迎接参观者。就拿上海来说,上海博物馆近年来同样也成了市中心的文化打卡地。仅去年,从“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到董其昌艺术大展,上博门口也经常上演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大排长龙的盛况。对正在打响文化品牌的上海来说,博物馆常年有人气自然是可喜的迹象,说明上海有底子,市民的文化素养在一场场高质量文化展览的涵养下,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当我们的博物馆办展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积攒了一定人气后,如何借势助推文创产业的发展,理应有更多的现实考虑,有可操作的举措。一味跟在世界知名博物馆后邯郸学步、开发一些不温不火的文创产品固然是一条路,而像故宫这样勇于尝新、敢于超越,即便偶尔陷入争议也坚决不改“上新”的决心和胆魄,也是一条路。

“上海文化”品牌重在标识度。既要富于创造、有奇思妙想,又要集纳高大上的科技元素,让科技与时尚亮点文创产品,经得起用脚投票的市场检验——对上海而言,有没有现象级的文创产品产生,也是衡量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一把标尺。


作者:樊丽萍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单莹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